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白银货币高中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白银货币高中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皇帝的银子分为哪几种?
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但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
明代基本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为什么明朝能流通那么多来自外国的白银?
能够流通那么多的来自外国的白银,直接说明当时明朝对白银是有市场需求的。一则明朝有大量的优质产品外销,如茶叶、瓷器、丝绸等,同时由于明朝的政策,使得经济对外依存度低,进口少,贸易顺差大。二则随着地理***现,欧洲人从美洲获取了大量的金银,更加推动了金银的流动,有更多的白银流入明朝。当然,除此以外,也有其他一些原因,最所导致明朝能够流通大量的外国白银。
分析这个问题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入和出。从入的方面看,由于地理***现和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发现大量银矿。随着隆庆年间,海禁开放,白银货币化并取得官方货币地位,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民间开始流通白银,贸易的繁荣使得白银需要量特别大,明朝本身产银量极低,此时国外的白银就通过海外贸易进入。从出的方面,明朝手工业非常发达,小农经济的自产自足完全能满足国内的生活,所以对外消费就很小,而国外喜欢中国的瓷器、茶叶的产品,选择用白银购买。如此一进一出的产生顺差,国外大量流入白银进入大明国了。
研究过明史的人应该都清楚,大量的白银流入,是在明朝中后期形成的,有人说大明是一个被白银杀死的国家,这个不细说。
造成外国白银大量流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长期的贸易顺差,一个就是现在所说的套汇了。
贸易顺差这个很容易理解,明朝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是已大明为中心的单极化世界,当时明朝的GDP占世界GDP的三成。同时明朝有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使得中国商品成了真正的物美价廉。
因为航海***现,当时世界的海上贸易是掌握在欧洲的手里的,欧洲本土爆发的价格革命使得本土商品价格持续增长,如此一来,和明朝质量好且价格低廉的商品一对比,自然能吸引欧洲的商人蜂蛹而至。
而当时的明朝是一个只出不进的奇葩,欧洲的工业产品远远无法和明朝相比,那么欧洲商人只能是以白银换货,如此就造成大量的外国白银持续不断的流入。
而第二个原因套汇就比较复杂了,当时在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发现两个超级大银矿,使得世界白银流通量大幅增长,这些白银的所有权几乎都在欧洲国家的手里,也就造成了在欧洲白银兑黄金的贬值,而恰恰相反的是,当时的明朝白银供不应求导致白银价格持续增长,比如在欧洲一两黄金兑换10两白银,然后中国一两黄金兑换5两白银,只要是稍微有点经济头脑的人就能看到这里面的巨大利润。
而说到明朝白银供不应求的原因,不得不说一下明朝中后期的税粮改革和朝廷俸禄的折银法案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下,简单点来说就是原来只能用粮食进行的税务结算和工资发放现在可以用白银来进行折价计算了,这就造成了明朝的白银一直供不应求了。
明朝时一钱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多少?
明朝时一钱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多少,这个要根据当时的物价来说,因为明朝历经276年,因为通货膨胀等因素,各个时期的银子购买力也是不一样的,抛开明初的百废待兴与明末的内忧外患,就拿比较稳定的万历前期来说。因为在明朝万历年间相比于嘉靖时期,老百姓的收入还是有明显提升的。万历时期经历了张居正改革,取消了很多苛捐杂税,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当时的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钱,能购买400斤大米,明代一斤约等于现在一斤二两,所以当时一两银子大概能买现在480斤大米,现代大米大概2.5元,所以当时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1200元左右
明朝在万历年间由名臣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和发展生产的改革。推行著名的“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废除了各种苛捐杂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当时***也鼓励工商业发展,一度在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纺织业里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特别是在富庶的江南尤其兴盛。
在生产***展的同时,明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当时一两银子合1000文钱。普通劳动者每天收入在40文到80文之间,合月薪一两二钱银子到二两四钱之间。当时一斤大米市价在两个半钱左右,也就是说普通劳动者每天能挣到16斤到32斤大米之间,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现在的大米按2.6元/斤的平均价来计算,以明朝一两银子可买400斤大米的比价来算,明朝时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040元左右。
所以,即便是放到现在,一两银子都是非常大额的流通货币,绝不可能像***剧中那样泛滥。一般人平时出门就是带点铜板,至多散碎银子。而纹银也绝不像电视剧中那样整齐光亮,大多是在历次交易中被剪碎的,各种形状的碎片,上面还有很多人验证真***时咬上去的牙印。
有一次在成都饭点时找地方解决肚子问题,看到一家饭馆装饰得古色古香,一个老板模样的中年男子坐在门口的藤椅上一边品茶,一边看书,穿对襟马褂,轻摇折扇,显得很有文化的派头。于是好感顿生,进去了。坐下来一看菜单,也是装帧得古风古韵,但标价用的单位是银子。我一看,回锅肉28两银子,吓我一大跳,忙叫服务员来问个清楚。小妹过来甜甜笑着解释,这里一两银子就是一元钱的意思,我那颗快要跳出胸腔的心才稍微平静下来。
那顿饭味道到底如何我已经忘了,反正三菜一汤加一瓶啤酒,结账时收银员笑着说:客官,116两银子。于是付116元走人,吃了平生最豪橫的一顿饭,按可比价格,这顿值12万多啊。这个印象特别深刻,老板故作高深,但实际文化知识有限,把一元人民币和一两银子对等,差点让我以为进入黑店。其实他要是能多读点书,想为饭店增加一点雅趣的话,倒是可以用一文钱来作为人民币一元的等价,这个比价倒是差不多的,不至于贻笑大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白银货币高中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白银货币高中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