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朕说历史明朝明孝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朕说历史明朝明孝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佑樘时期名臣?
戴珊(1437-1505)字廷珍,号松厓。江西浮梁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与刘大夏同年。历官御史,督南畿学政,陕西副使,督学政,正身率教,历浙江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南京刑部尚书、左都御史,赠太子太保,谥恭简。
为啥对明孝宗的评价两级分化?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明朝后期学者朱国桢有这样一句评语:“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将他拔高到与汉文帝、宋仁宗相提并论,但是我却要说,明孝宗远远不如前两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算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今天我就为大家剖析下孝宗在位18年的弘治朝到底成色如何?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以上一大段话是出自弘治朝名臣李东阳的奏疏,里面描写的是他的所见所闻,他甚至喊出了“事变之生,恐不可测”!如果不说这是弘治朝,肯定很多人认为这是明朝末期才有的景象。
弘治朝另一位名臣刘大夏则是通过了另一种方式向孝宗预警!
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
“窃见天下民穷财尽”,敢当着皇帝的面这么说,可见确实是事实,后来针对这件事,明孝宗专门找过刘大夏,再次和他确认。
帝乃召见大夏于便殿,问曰:“卿前言天下民穷财尽。祖宗以来征敛有常,何今日至此?”对曰:“正谓不尽有常耳。如广西岁取铎木,广东取香药,费固以万计,他可知矣。”又问军,对曰:“穷与民等。”帝曰:“居有月粮,出有行粮,何故穷?”对曰:“其帅侵克过半,安得不穷。”帝太息曰:“朕临御久,乃不知天下军民困,何以为人主!”
这次刘大夏说了,不止是民穷,连军队都穷!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此,个人魅力也在于此。作为一个人,即使他是皇帝,也一样面临着“机会成本”。既然选择这样做的结果,就一定会失去那样做的结果。
而旁观的人们,各有不同的理解和角度,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两极分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不要紧,改了就好。
明朝皇帝并非个个都是流氓或者草包;也有个别有所作为的君主,这其中明孝宗朱佑樘就算得上一位;
朱佑樘虽然当了皇帝,但是他的童年却是在惊吓中度过的;他的母亲并非是皇帝的嫔妃,更不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出生以后还差一点被万皇后害死;
很显然,童年的生活经历使他长大成人以后比其他人更加了解民间疾苦,更加励精图治;他也没有"报复"万皇后的杀母之仇;所以得了一个庙号孝宗。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言路大开,努力扭转朝政***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
他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在他的统治期间,出现了的“治世”,史称“弘治中兴”;
朱佑樘只活了36岁;虽然在去世之前曾经一度宠信宦官李广,但是在大臣的劝诫下立刻改过自新、
因此明朝以后的史学家对朱佑樘的评价极高,天启朝的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曾国藩是这么评价的:“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两级分化?"言过其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朕说历史明朝明孝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朕说历史明朝明孝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