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京对明朝历史的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南京对明朝历史的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京有多少年的历史?
南京从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筑城算起,至今已有近2500年历史,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也曾建都于此,因此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
2484年
南京建城的历史:2484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距今已经两千多年
南京首都的历史:1783年;吴王孙权定都南京是公元229年,距今已经一千多年
南京明朝的历史: 644年;“南京”最早出现在明朝1368年,距今已经六百多年。
南京有多少年历史?
2484年
南京建城的历史:2484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距今已经两千多年
南京首都的历史:1783年;吴王孙权定都南京是公元229年,距今已经一千多年
南京明朝的历史: 644年;“南京”最早出现在明朝1368年,距今已经六百多年。
明朝迁都北京后朝野都要求还都南京,连皇帝都同意了,为何没成功?
定都北京后反正朱棣是丝毫没有打算回南京的想法,永乐十九年为了迁都的事,朱棣还杀过大臣,那年四月间北京城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新修的紫禁城内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焚毁。
是什么事造成的“***人怨”,是自己的执政失策造成的“上天示警”么,朱棣心里有些发毛,毕竟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各种自然灾害现象无法解释,统制者总喜欢“研究”下是否是自己哪个方面得罪了老天爷。
朱棣下诏求言,很快就有刺头儿将奏本递到朱棣的案头,年轻的礼部主事萧仪认为三大殿的受雷击损毁是由于皇帝擅自将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将大明的皇脉丢在南方而不顾所至。朱棣看后一下子就撩拨起他的杀心,立马把萧仪抓入大牢,以“谤君之罪”处以极刑。
当时朝廷大臣们也不是对迁都事宜都心悦诚服的,只是皇帝的决定还有啥多啰嗦的呢。这件事出来后,朝臣明显分成两派,那些资格比较老的部员大臣都是坚定的迁都派,朱棣的位子是抢别人来的,通过多年的“肃清”,剩下的大部分是朱棣当时的部下老同事。这些人的根基和朱棣一样在北京,他们和南方士族不合节拍,其利益是和朱棣保持一致的。
而那些稍许年轻的官员,包括十三道御史和六部言官,他们基本都选拔自年轻干部,朱棣“靖难”时可能都还是小孩子,如今年轻气盛就事论事,敢于弹劾权贵不愿同皇帝捣浆糊,他们都认为皇帝“轻去金陵,有伤国体”,是迁都的反对派。
不过反对归反对,饭还是要吃,路还是要走,通过朱棣诛杀萧仪,所有的老资格和嫩头青都看出朱棣定都北京的决心,即使再雷劈几座大殿也不动摇他的决策。
再谈论迁都回南京的事要到朱棣死后明仁宗继位,洪熙皇帝和他爷爷一样是南京的拥趸,本打算是要迁回南京的,只是仁宗命短,只在位不到一年,这件事随着北京爱好者宣宗的继位草草就作罢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很多人心中,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既伟大又奇葩的朝代。封建社会发展至明朝,虽然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但是明朝仍然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
众所周知,明朝的首都是北京,但是朱元璋一开始建立明朝时,首都并不是北京,而是南京。南京是朱元璋的发迹之地,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占据了南京,以此为根据地,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南征北战,朱元璋顺利的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明朝,首都自然也就定在了南京。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即位,因为削藩的事情,朱允炆与其他各路诸侯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最终酿成了靖难之变。结果就是朱允炆失败,下落不明,燕王朱棣成功登上帝位。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燕王,镇守明朝的北大门,北京就是燕王的封地。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取得了胜利,称帝之后就将首都迁往了北京。因为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他在北京经营了多年,树大根深,皇位也做得稳。
昨天刚刚聊了这个话题,当时确实有文武百官要求迁回南京,原因很简单,明朝的官员多是南方人,江西人、安徽人、江浙人很多,人家在南京过得很逍遥,离家里很近。一迁到北京,水土不服,离家也远了,所以朱棣在的时候,很多大臣就要求迁回南京。尤其是有一回,朱棣修的大殿被火烧了,这一下,大家抓住机会,说皇帝你看吧,大殿都建不起来,还不回南京干什么呢?
朱棣是不愿意回南京的,因为他的大本营就在北京啊。所以,谁提灭谁。
到了朱棣去世,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也想迁回南京,原因很简单,南京位于经济发达圈,粮草运输方便,在南京生活压力不大,在北京,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运输粮草。另外,还是那帮大臣一个劲的劝。朱高炽是一个软耳朵,经不住劝,就决定迁回南京。他先派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到南京做一些准备工作。
朱瞻基到了南京之后,修理宫殿,准备迁都事宜,这时候,南京突然发生了地震,而且是连续地震,连震者九,这一震,把朱瞻基吓得够呛。
而此时,朱高炽又出事了,他死了。
朱高炽身体不太好,当年朱棣起事,就拿这个来忽悠另一个儿子朱高煦。
朱高炽只当了九个月的皇帝,他一去世,这个迁都的事情就不好说了。另一个关键的因素,在山东的朱高煦造反了,朱瞻基要回去跟叔叔抢皇位。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北京天坛内坛核心区域内住户已完成腾退,重点体现了国家对北京古城文化保护的重视。北京作为五朝(辽、金、元、明、清)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后来朝野发生过一段朝野要求还都南京的插曲。
北京的前世今生
北京是一个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远古时代的***之一幽州所在地,春秋战国时期是燕国的国都;唐朝时称为范阳是安禄山叛乱的起源地;辽时期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改名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元代重建新城,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攻克元大都,大都改称北平;洪武三年朱棣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在北平设立王府,俗谓燕京。
迁都北京到还都南京之议
①明太祖朱元璋的迁都打算。明朝统一全国之初,明太祖便打算择机将京师迁往北方。洪武元年,以汴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洪武二年,以故乡凤阳营建中都,下令从江南移民中都。由于开封和凤阳都是久经战乱,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朱元璋于是放弃了迁都这两处的打算。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考察关中地区,为迁都西安作准备。然而第二年朱标病逝,沉重打击了明太祖,迁都之事便搁置。
②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永乐元年效仿朱元璋对凤阳的做法,立北平为陪都。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强令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迁入以充实北京。永乐四年,下诏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永乐七年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永乐八年亲征回师后,明成祖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明成祖朱棣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为京师,但南京仍虚设了没有太多实权的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
③还都南京之议。永乐十九年初夏(刚刚迁都几个月),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朝野议论纷纷,礼部主事萧仪认为,迁都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成祖大怒,立即处死了萧仪。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迁都4年后明成祖朱棣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朱高炽长期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对残破的北京皇宫,立刻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随即,北京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于废除了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但仁宗享国日短,未满一年(10个月)即已驾崩,此时还都的实际行动尚未展开。尽管仁宗的遗诏中强烈表明了他希望还都的意愿,继位的[_a***_]朱瞻基暂缓了还都的***。10年后,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正式确定北京为明朝京师,不再称行在,从此终明一代再未改变。
安定郡潜夫/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京对明朝历史的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京对明朝历史的评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