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晚年,唐朝历史***晚年有哪些

kodinid 3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事件晚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事件晚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字什么,晚年自号什么?
  2. 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被尊为什么晚年与白居易为有并称?
  3. 裴寂曾为唐朝第一功臣,为何晚年会被流放?

《咏柳》的作者唐代诗人贺知章,字什么,晚年自号什么?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被尊为什么晚年与白居易为有并称?

刘禹锡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

唐朝历史事件晚年,唐朝历史事件晚年有哪些-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唐朝历史事件晚年,唐朝历史事件晚年有哪些-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彼此慕名已久,并有书信往来,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不曾谋面。

唐朝历史事件晚年,唐朝历史事件晚年有哪些-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当时白居易也因病免去苏州刺史,在返京途中,两人在扬州相遇,神交已久,初次相逢,既喜且悲,此后,两从一直有诗相互唱和。刘禹锡将自己和白居易的唱和诗编为《刘白唱和集》,这里他将自己和刘禹锡合称为“刘白”。如果说李白、杜甫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李商隐杜牧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那么中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就是刘禹锡和白居易。所以,人们便将他们并称为“刘白”。

以《陋室铭》闻名的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是唐代时期的著名诗人。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在文坛上刘禹锡与白居易是至交好友,仕途坎坷的二人经历十分相似,都因为讽刺当权者被贬黜,两人还是同岁,共同的经历和相仿的年纪令二人情谊深厚,同为唐代时期的两位杰出文豪在诗词造诣上也是不相上下。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除了说明情谊深厚之外,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也和白居易一样值得称颂。刘禹锡的诗歌题材广泛,有“诗豪”之称。除了诗歌之外还对哲学有研究,著有《天论》一书,所以他的诗歌中有不少是诗词与哲学相结合的题材。拜读刘禹锡的诗作,大多是被贬时期创作,或抒发了仕途不顺的愁思,或抨击黑暗现象,贬黜期间创作了多篇佳作,至今安徽和县还保留刘禹锡陋室铭故居,参观人群络绎不绝。

裴寂曾为唐朝第一功臣,为何晚年会被流放?

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排第一。若裴寂当第一,这些人恐怕都会有意见的。 裴寂(573年-629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裴寂出身河东裴氏西眷,隋末曾任晋阳宫副监,与唐高祖交好,后参与策划太原起兵,将晋阳宫物资充作军用。唐朝建立后,裴寂担任尚书仆射,封魏国公,曾征讨宋金刚,虽大败而回,但仍深受宠信。 闻喜裴氏家族都是唐朝的名门望族。

裴寂早年与唐高祖李渊交交情甚好,又曾经帮助李渊起兵反隋,所以深受李渊的器重,唐朝建立之后,裴寂担任尚书右仆射,封魏国公,曾经裴寂征讨宋金刚,但却是大败而归,但是这却没有影响李渊对裴寂的宠信,此后还升任左仆射、司空等要职,可见裴寂在李渊称帝时期还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有这样的记载贞观初,太宗亲郊,命寂与长孙无忌升金辂,寂辞,帝曰:“公有佐命勋,无忌宣力王室,非二人谁可参乘者?”遂同载归。浮屠法雅坐妖言,辞连寂,坐免官,削封邑半,归故郡。寂请留京师,帝让曰:“公勋不称位,徒以恩泽居第一。武德之政,间或弛紊,职公为之。今归扫坟墓,尚何辞?”寂遂归。未几,汾阴狂男子谓寂奴曰:“公有天分。”监奴白寂,寂惶惧,遣监奴杀所言者。奴盗寂封邑钱百万,寂捕急,遂上变。帝怒,乃放静州。会山羌反,或言劫寂为主。帝曰:“国家于寂有恩,必不尔。”既而寂率家僮破贼。帝念寂功,诏入朝,会卒,年六十。

解释一下:629年(贞观三年),僧人法雅因妖言获罪,据说:法雅在僧人们鼓吹之下,散布号称弥勒佛转世的武则天要正式登基称帝,取代了大唐江山李世民在审法雅妖言案时,也供出裴寂也是同谋。 唐太宗因此免去裴寂的官职,削去他一半的食邑,让他返回故里。 裴寂请求留居长安,唐太宗斥责道:“你的功劳、才学,都不足以由如今的地位,只是由于太上皇对你的恩宠,才位居第一。武德年间,政法方面纰漏谬误极多,地方官吏施政紊乱,对此你也应担负责任!我念及旧情,不对你施以极刑,让你回归故里,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裴寂只得返回蒲州。 当时,有个狂人信行禅师居住在汾阴,常对裴寂的家僮说:“裴公有天分。”信行死后,家奴恭命将此事告诉裴寂。裴寂大惊,不敢奏明皇帝,暗中令恭命将知情的家僮杀死。恭命却背着裴寂,将家僮放走。后来,恭命得罪,向朝廷告发裴寂。唐太宗大怒,对侍臣道:“裴寂犯了四条死罪。第一,官居 三公却与妖人交游;第二,事发之后,愤称国家之兴是其所谋;第三,隐匿妖人之言而不奏;第四,***灭口。”最终将他流放静州。果然,李世民断案还是光明正确的,没有借藉此机会泄私愤的意思。

在后来,静州山羌作乱,有传言认为乱军劫持裴寂为主。唐太宗道:“国家对裴寂有性命之恩,裴寂定不会如此。”不久,裴寂率家僮破贼的奏报传来。唐太宗思及裴寂佐命之功,召他回朝。但这时裴寂已经病逝,终年六十岁。唐太宗追赠他为相州刺史、 工部尚书、河东郡公。 《资治通鉴》记载过在南北朝到唐朝期间,发生了十几起大规模的和尚造反***。这些事情,李世民是知道的。法雅***之后,李世民对于佛教的态度急转直下。于是乎,李世民下发了《令道士于僧前》诏,公开利用道教的影响力打压佛教。这就是帝王的治国的心术了。

五代时期刘昫《旧唐书》对裴寂有这样的评述:裴寂历任仕隋,官至为 宫监,总子女玉帛之务,据仓廪兵甲之饶,喜博戏之利苟多,启举义之谋为首。谒岳神以徼福,始彰不逞之心;留贵妃以经宿,终昧为臣之道。居第一之位,乏在三之规。恃高祖之旧恩,致文静之极法。终归四罪,尚保再生,幸也。

可见,裴寂居功自大,被后人以奸臣形象认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晚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晚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刘禹锡 白居易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