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庙制度明朝的发展历史,宗庙制度明朝的发展历史简述

kodinid 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宗庙制度明朝发展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宗庙制度明朝的发展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何明朝要用九庙制度?
  2. 宗庙制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为何明朝要用九庙制度?

明成祖朱棣绝对算是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最有作为的帝王。然而,明中期朱厚熜在位期间,明朝太庙却经历过一次剧烈变化,明成祖朱棣更是差点断了祭祀。有说法认为这是由于朱厚熜想要将父亲的牌位摆进太庙,而太庙中牌位已满,导致朱棣差点“被祧”,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朱厚熜与大臣之间长达二十四年的博弈说起。

  明朝太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当年大宋龙凤皇帝翰林儿驾崩,吴王朱元璋便以次年为吴元年,并开始建立宗庙,祭告三川。正如《明太祖实录》所载“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朱元璋很清楚礼制的重要性,建立宗庙便标志着朱元璋政权的正式独立。

宗庙制度明朝的发展历史,宗庙制度明朝的发展历史简述-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一,应天太庙正式建成,并将皇高祖朱百六、皇曾祖朱四九、皇祖朱初一、皇考朱五四(朱世珍)的牌位摆进了太庙。不过,此时的应天宗庙***用的是“都宫别殿”制度,即一帝一庙。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感觉太庙所在地“地势少偏”,于是在同年七月初三下诏改建,规制为前殿后寝、设东西配殿。明朝虽然遵循周礼而设太庙,但规格却并非传统的“天子七庙”,而是改为了“九庙”,每一间为一室,并改“都宫别殿”制为“同堂异室”制,即一庙多帝。

宗庙制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宗庙制度明朝的发展历史,宗庙制度明朝的发展历史简述-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宗法制的表现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序列,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保权利继承的规范有序。

中国古代宗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由来已久,并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有了一套固定的形制、规模和制度,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庙文化,并成为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宗庙的出现,标志着宫廷祭祖礼制的初步定型,宗庙的设置,不仅给宫廷祭祖提供了场所,最重要的是,它对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贵族的世袭统治都起到极大作用。

宗庙制度明朝的发展历史,宗庙制度明朝的发展历史简述-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历代王朝无不将宗庙与社稷并列,成为王室或国家的代名词了。

特点:

1. 社会中心地位:宗庙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祖先灵魂栖息的圣地,是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2. 家族联结性:宗庙制度通过家族的血缘和习俗来联结各个家族,维系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共同责任感。

3. 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宗庙制度承载着尊祖崇神的信仰,推崇孝道和忠诚,强调个体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4. 祭祀仪式:宗庙制度以祭祀为核心,每年定期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福祉。

形成原因:

宗庙制度,简称庙制。

是指儒家为已故祖先建立灵魂依归之所设立的次序和祭祀制度。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其次序是: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

一世为昭,二世为穆;三世为昭,四世为穆;五世为昭,六世为穆;单数世为昭,双数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儒教宗庙制度 《国语·鲁语上》:“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陛下神圣英武之德,为巨唐中兴之君,宗庙神灵,所共祐助。”

东周列国志》第三回:“遂先期出榜示谕百姓,如愿随驾东迁者,作速准备,一齐起程。祝史作文,先将迁都缘由,祭告宗庙。”叶恩《上振贝子书》:“甲午之役,陵寝躏于戎马之足;庚子之乱,宗庙翻夫五色之旗。”

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设祖宗,乃为亲疏贵贱多少之数。是故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七太祖近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焉,享尝乃止。诸侯立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曰祖考庙,享尝乃止。大夫立三庙,一昭一穆,与太庙而三,曰皇考庙,享尝乃止。

士立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合而享尝乃止。庶人无庙,四时祭于寝。此自有虞以至于周之所不变也。凡四代帝王之所谓郊者,皆以配天。

其所谓禘者,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应为太祖者,则其庙不毁。不及太祖,虽在禘郊,其庙则毁矣。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宗庙制度明朝的发展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宗庙制度明朝的发展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宗庙 明朝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