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的历史李世民是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唐朝的历史李世民是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炀帝和唐太宗几乎做了同样的事情,为什么隋朝会灭亡,唐朝会强盛?
一句话三层内容,概括二人差别:
李世民长期打造有政治追求有长期实践锤炼的坚强团队;善于听取正反意见,集体决策;稳健持重。
相反隋炀帝虽然从文帝手里继承了隋帝国所有***,包括军政大权。但是帝国军队没有共同政治目标,隋炀帝只是继承者,而不是缔造者,他虽然领导了平定南朝的战争,与军队有故交,但故旧亲信不多。决策只在自己的好恶,基本不听他人意见。最大差异,是在位期间,基本在全国巡幸,中抒不稳,全国动荡!
把隋炀帝杨广与李世民放在一起说,绝对算得上冤家聚首。杨广年长李世民29岁,李世民父亲李渊随杨广父亲杨坚入隋居官,其后以李世民为核心力量的李渊集团又亲手葬送了杨广的江山。
两个帝王还真是存在不少相似点,但二人迥然的差异,却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生涯和走向。
都是坏人
同样作为次子,最初都不是顺位继承人,两位出奇相似的都选择***取不同方式干倒了兄弟和老父,荣登大宝。这种行为作为单独的社会个人来论处,绝不是好人能干得来的。当然皇权的诱惑之大,我们草根无法体会。心狠手辣、果敢决绝,也注定了两位的大是大非,在青史里分别留下了若大的名号。
不是“好人”
作为帝王,他们要经营的是“家天下”,面对的老百姓是“子民”,做的事业叫“牧民”。虽然立意角度不见得多高尚,历代的主流统治思想却是与老百姓的需求基本一致的:我做圣贤君,你能吃饱饭。李世民在这方面看得清,做的也不错,实现了唐朝第一个兴盛阶段;杨广执政前期算是继承发扬了老子的善政,甚至把“开皇之治”推到了鼎盛。然而可惜也就到此为止了。其后的日子一直到隋朝垮台,他再没有给“当时”万民做一件好事,甚至将举国带入了万劫不复之中。从那时一直到如今,祖祖辈辈无不痛恨这个“坏人”……
绝对强人
杨广在位十余年,做下的两件事几乎沿袭千五百年。一是吸收改进北周以来的“明经取士”,实施了科学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在随后的唐代成熟完善,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二是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全国经济交流和各民族的融合,后世唐宋明清的繁荣,都利益于这条让炀帝损身丧国的工程,真的是谁用谁说好!
疯狂的人
杨广最不如李世民的地方,是不能克制。李世民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性格,充分尊重和听取团队的意见和主张,初唐的崛起与明君贤臣的相得益彰有直接关系。杨广也有理想,杨广的理想很可能比李世民更为宏伟高远,但为了他几乎前无古人的理想与事业,他在极短时间里频繁压榨消耗了所有国力民力,损失了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最终导致隋朝的戛然而止,可惜可叹。
谢谢邀请。
在应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时候去内搞建设,外行打仗,就像一个本该上床睡觉的人却选择去***逍遥一宿,身体不垮才怪!杨广和李世民都不安分,但两人就只有这么一个“时机不对”,就造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
从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开始,三国归晋、五胡乱华、南北对峙,中华大地已经近400年硝烟未熄,天下苦其乱久矣。杨坚窃周建隋,他深知此时老百姓需要什么,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用二十年的时间,换来了一个四海安定府库充盈的“开皇之治”。但是,大隋朝毕竟享国日浅,四百年的亏空不是二十年就能填满的,换句话说,它还经不起折腾。而杨广却偏偏去折腾了:内部建东都、挖运河、修驰道、下扬州,对外征突厥、契丹、吐谷浑,甚至连东南亚都不放过,还有高句丽(他就垮在这个不起眼的朝鲜半岛上)。搞笑的是,他东征西讨并不全是为了开疆拓土,被征服者只要服个软上个贡满足一下杨广的虚荣心就行了——典型的赔本赚吆喝。大隋朝本就不是很结实的身板很快被掏空,遍布全国的起义让这个大一统国家仅仅存在了37年,略胜于秦。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因为连年战火,天下草定,从经济形势来讲其实还大不如杨广。但李世民懂得收,也懂得放,绝不使蛮力。有一件事可以见证李世民的政治和军事智慧。武德七年(624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与其弟突利分兵入冦,刚刚消灭割据势力完成统一的大唐迎来第一次外部考验。按说,打仗是李唐的强项,更是李世民的强项。但实际情况是,连年征战,师老兵疲,更重要的是厌战情绪早已在军中弥漫,这是比身体上的疲惫更要命的一个隐患。李世民审时度势,***用挑拨离间、分化瓦解+金银玉帛的办法,竟让颉利退了兵,威胁解除。这就是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如果李世民选择硬碰硬的话,别说不敢言必胜,即使胜了也是惨胜,新兴***必将伤筋动骨。
面对同样的形势,杨广选择的是针锋相对,死拼到底,结果杀敌八一千自损八百。而李世民选择的是收回拳头,蛰伏蓄力,择机而发,最后一招制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的历史李世民是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的历史李世民是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