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将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将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使用长柄大刀的明朝将领有哪些?
戚继光,刘铤,说起刘綎,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并不陌生,他是都督刘显的儿子。将门虎子,刘綎从小,就承袭了父亲勇猛果敢的作风,因为家世的关系,他被任命为指挥使,虽是有其父的因素在里面,但刘綎很快用实力证明,他完全配得上这个职位。
明末清初有范浩民这个人嘛?
范浩民就是满清第一汉臣范仁宽,河北青龙镇人,和王承恩从小一起长大,后被礼亲王代善掳掠,成了代善的家奴,后又因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又写得一手好字,为代善所赏识,成为代善的包衣,后被代善推荐给了黄台吉,成为满清朝廷驾下第一汉臣,最后黄台吉攻入北京城下,为劝和被崇祯所杀。总的来说范仁宽的所做所为也不能说全为了满清,而是希望没有战争,两族人民能够和睦相处,对此,电视剧《江山风雨情》中有较详细的描写。
明朝开国大将蓝玉被实行剥皮酷刑,朱元璋为何这么狠?
皇太子朱标一死,眼看着是小孙子朱允炆继位,已经60多岁的朱元璋,怎么能不担心这些军功重臣觊觎天下呢?
对政治人物来说,不能用普通人狠不狠的感情去衡量,一切以政治利益为第一位,其他都可以为之让步。
为了大明王朝天下稳固,开国功臣都要杀掉,否则将来对幼弱的朱允炆是个重大威胁。恰好蓝玉有一堆把柄在朱元璋手里。因此,蓝玉被剥皮,牵连一批功臣被***。
朱元璋以为万事大吉,谁知最后还是被四儿子夺了位。
历史上,老皇帝担心小皇帝掌不了权,往往都提前做一些安排。最著名的如汉武帝,立了幼子刘弗陵为汉昭帝,立刻赐死其母,为的是防止子弱母壮,将来被外戚夺了权。后来的北魏继承了这个制度,那个皇子被立为太子,就把太子的生母赐死。
但是,这么做往往都是人算不如天算,汉朝霍光成了权臣,北魏让几位太后搞得一塌糊涂。
老朱做得有点过。不过蓝玉死得也不冤。看看老蓝干的那些事。竟敢在老朱的三令五申下,不当回事儿。老朱不杀猴给狗看,这大明朝没法管了。也不全是兔死狗烹……也有点咎由自取……看看留侯、程咬金……活的多自在!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每一位开国功臣特别是武将所要面临的局面。碰到宽容仁善的主公还算运气好,如李世民、赵匡胤等。如运气不好碰到一位心胸不是那么宽广的,加上自己不加注意,持功自傲,飞扬跋扈,那绝对是自寻死路了。明朝开国大将蓝玉被实行剥皮酷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蓝玉,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 ,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蓝玉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朱元璋给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作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的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蓝玉被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蓝玉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桀骜不驯的性格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功高震主却不知低调做人。在军营中擅自提拨士兵,私自培养自己的军中势力;在众多大臣面前不顾皇帝的威严竟说出“我难道不配当太师吗”的糊涂话;在回城的关口,由于守关口的卫兵没来来及开门,竟毁关而入......
蓝玉跟太子的关系一直不错,他有次向太子提起:“燕王朱棣迟早要反,他有天子气象,你要小心。”然而,太子却在朱棣面前提起了这件事,朱棣对蓝玉痛恨至极,并开始挑拨蓝玉与皇帝的关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太子朱标的死。朱元璋在朱标死后,被迫选定年青的太孙朱允炆,怕开国元勋们凭着文韬武略,夺走了朱元璋一生辛勤耕耘换来的朱家一亩三分地!朱元璋曾和太子朱标有段著名的对话,一次老朱又要杀大批功臣,朱标谏道:陛下***太多,恐伤和气。朱老大叫人找来遍布荆棘的木棒让儿子去捡,儿子未动。朱老大冷眼相向:我***就是要替你拔刺。于是蓝玉被诬造反,被灭族,借蓝玉案一共杀一万五千人,一个公爵、两个伯爵,各级官员……把洪武年间幸存的功臣宿将几乎杀光。
虽然朱元璋的愿望是希望朱允炆顺利登位,也确实做到了,但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年,他的儿子朱棣起兵造反了。到朱棣造反时,几无大将去统兵。蓝玉他们若在,借朱棣十个胆子也不敢造次!真是成也朱元璋败也朱元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将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将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