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的历史是***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的历史是***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毁堤淹田是史实吗?
毁堤淹田真的是史实。
毁堤淹田的背景是明朝出台改稻为桑国策,由内阁严世蕃授意,浙江布政使郑泌昌、按察使何茂才以及江南织造局总管杨金水***,由杭州知府马宁远及辖下知县具体执行,丝绸商沈一石配合运作,原***是要淹九个县,胡宗宪带兵分洪,保住了七个半县,只淹了淳安一县和建德半县。
不是。
毁堤淹田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毁堤淹田只不过是剧情需要而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就好像三国演义一样,这类参考历史撰写出来的东西,不能说它绝对脱离了历史的基础架构,但其中一些细节的故事情节就不要太认真了。
历史上明朝真有杨宪吗,真有杨宪治扬州,是好人吗?
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
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左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明朝有***太监吗?
有的,是魏忠贤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明代佛像有啥特点,真***怎么分?求专家解答?
明代(1368一1644)年,佛造像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呈衰退形势。北方山西,河北一带寺庙中塑像仍固守传统技法,造型准确表情生动,呼之欲出,造诣极高。如五台山龙泉寺,塔院寺,殊像寺等,都有许多精美的彩绘泥塑造像。明代从技法上,汉传雕像技法普遍衰退,但明中期铜佛亦有精美。特别是明晚期:万历朝:的造像,一般头大身小,姿态僵板无雕塑之美可言。但西藏系列佛像大多比例匀称,颜面端正造型优美,细部雕塑精致,将汉式衣饰和审美趣味融以***系列的准确比例和写实技法,使得明代佛造像又呈现繁荣局面。佛像作为信奉者的法像,应该只有新旧之分沒有所谓作伪,但近百年来石窟,寺庙中佛造像惨遭破坏盗运出囗,伪作也随之兴起,多半是清末民初所制。新仿的铜佛像手感偏重,铜色发死,铜质发硬发脆。款识可从历史年号上,发愿书的内容上,字体上综合分析,伪作往往还在刻款上出毛病,各个时代制作技法也有区别,例如水银法鎏金和电镀金不同,明代永乐,宣德期间红铜质地柔软,佛像底部的底板和周壁固定方法为包底,即底边包卷住底盖也称:卷底:。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破绽,***的终究是***的。个人认识仅供参考。謝謝编辑!!(图片资料摘自:金申:先生著.佛像真赝辨别。謝謝!)
金铜佛像的鉴定应以类型、轻重、颜色等为切入点,发掘凝固在佛像上的历史痕迹。
类型 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艺术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要区分风格差异;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结合时代特征综合判断,以标准器作为真伪依据,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颜色 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质量 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仿制金铜佛像一般铜质不纯,质量轻,使用合金材料。
工艺 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生成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
嗅觉 古老的铜质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
历史久远的金铜佛像,是大众喜欢的艺术收藏,而且金铜佛像是佛像艺术里最优秀的艺术品之一,可以供大众欣赏的艺术品。以上介绍的是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一些收藏家可以凭借以上几点方法前去鉴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历史是***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历史是***的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