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唐朝发展特点和原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唐朝发展特点和原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的科举制有什么特点?
隋朝灭亡以后,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并且将科举制上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唐朝开科考试,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原本如果没有科举考试,这些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是无法进入朝廷任职的,更加无法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提倡科举取士、武则天首创殿试,皇帝亲自监考。唐朝很重视科举考试,那些考中进士出身的会觉得很荣幸,通过参加科举改变了自己命运。
朝为田舍郎,暮穿朝堂衣,那么这些人也就死心塌地为朝廷效力。能够很好维护朝廷的江山稳固。
唐朝因为科举制而走向了强盛,例如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都是因为当时科举制火热的原因,当时的社会人们热衷于写诗歌的大环境造成的。
那么,有句话说得也很好。成也萧何败萧何。这句话用在唐朝也是合适的。为什么呢?唐朝因为科举制得以鼎盛,同样也是因为科举制人走向衰败。
唐玄宗时期,当时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里。而贫苦的农民和府兵变成了地主的家丁和奴隶。实际上府兵制在当时也无法维持下去了。那么,唐玄宗实行了募兵制,导致唐朝出现了军阀歌剧局面。
唐代科举具有以下特点:
1、考生来源的广泛性。李渊的诏令已经说明,唐朝科举应试者有两个来源,是学士,一是白丁,后来更加通常的说法是生徒和乡贡。
2、考试科目的多样性。唐朝的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常年正常举行的科目,也称岁举或常举;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则称制举或制科。
3、考试方法的灵活性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为了避免因为偶然的因素而遗漏真正的人才,允许并一度鼓励超出考场之外的行卷和公荐的存在。
第一,多层竞争,公开选拔。唐朝从县到中央,层层进贡士人都是从考试中选***的。这种多层次的公开竞争为人才成长和涌现创造了条件。
第二,唐朝把全国成千上万的贡士组织起来,通过层层考试,级级淘汰,择优进贡。这不仅有利于贡举取士的质量,也反映出唐***高度的组织能力。
第三,唐***在统一考试以后,还进行复试、核查、铨选,再予以录用。这体现了择优录用、知人善任的原则。
第四,科举制的实行,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大批贤能士人得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工作中,从而***了民众读书、求知的积极性。据《新唐书·职官志》、《文献通考·选举考》和《册府元龟·贡举部》等资料统计,贞观前后35年,全国入仕人数为14774人;其中由科举入仕者5580人,占入仕总数的37.8%。
第一,多层竞争,公开选拔。唐朝从县到中央,层层进贡士人都是从考试中选***的。这种多层次的公开竞争为人才成长和涌现创造了条件。
第二,唐朝把全国成千上万的贡士组织起来,通过层层考试,级级淘汰,择优进贡。这不仅有利于贡举取士的质量,也反映出唐***高度的组织能力。
第三,唐***在统一考试以后,还进行复试、核查、铨选,再予以录用。这体现了择优录用、知人善任的原则。
第四,科举制的实行,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大批贤能士人得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工作中,从而***了民众读书、求知的积极性。据《新唐书·职官志》、《文献通考·选举考》和《册府元龟·贡举部》等资料统计,贞观前后35年,全国入仕人数为14774人;其中由科举入仕者5580人,占入仕总数的37.8%。
但是,唐朝科举制自身还有许多缺陷:一是获功名者大多是地主阶级士人,仕途仍为统治阶级垄断;唐朝开科举士百余次,没有录取女进士、女秀才的传说和记载,科举考试大门对女子是关闭的。二是国家对命题、监考、阅卷官员的监督措施不明确,考试内容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唐朝发展特点和原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唐朝发展特点和原因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