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档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档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档案存世多少?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保存着明清两朝的历史档案。清朝档案虽然经过天灾人祸有过大量的损失,但现存仍有1000余万件,而明朝与清朝在统治时间上相差无几,按时间推算,明朝档案的数量应该不少于清朝档案,但明朝档案现存仅有3000余件。
乾隆销毁了明朝的图书了吗?
《酌中志》,主要是记载了当时明朝皇宫中的一些事情,而乾隆之所以下令将它给销毁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记载了一些宫廷秘闻。但是其实我们都知道,一旦一本书开始流行起来了,想要再去销毁它,肯定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其实刘若愚的家境是十分不错的,在当时,刘若愚也可以算是一方豪强,在刘若愚很小的时候,他便有了自己的野心,他想要将当时迂腐的儒家思想全部废除,然后在全国推广道家思想,但是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居然相信了道家中那些旁门左道,结果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太监。
据统计,乾隆为了编成《四库全书》,下令销毁了13600卷对大清不利的书籍,焚书总数超过15万册,销毁版片共170余种,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乾隆还系统性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到最后,明代档案仅余3000余件。据后世统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全部被销毁。
袁崇焕到底是不是被凌迟?据说明朝的档案里没有记载,只是明史里这样说,但明史是清人写的,又不能全信?
袁崇焕是不是被凌迟处死,明朝档案里设有记载,据说是明史里说的,但明史是清朝人写的,应该不是杜撰吧。也应该是清乾隆时期所写,对记载前朝历史史实应当公正。凌迟之刑在满清后期最多,是清廷对太平天国将士使用的最残酷的刑法,也是一种对敌人最憎恨的一种手段。据记载翼王石达开被清军凌迟处死剐了二千多刀,其它重要将领全部都是处以凌迟之刑。。。明初蓝玉以谋反罪处以剥皮之刑,算是悲惨。袁崇焕被崇贞以通敌卖国罪处以凌迟之刑,怕明朝并无先例,是崇贞别具心裁?总共剐了三千五百四十刀,极其凄惨,百姓争相抢购生啖其肉。有模有样有数记载,不是剐了又怎能生啖其肉呢?把明末的钢铁长城,中流砥柱当成汉奸、卖国贼,使英雄无泪。袁崇焕是历史上最悲催最无辜的英雄人物!
你说不信明史,那我就从《明实录》来给你推断,袁崇焕一生污点也有很多,更多的是杀毛文龙,《明实录》记载“庚戌, 袁崇焕至双岛, 毛文龙进谒慰劳甚。 至戊午 矫制杀文龙”可以看出文龙还是比较天真的,文龙就开始诉苦和建议了,然后就GG了,是什么原因让袁崇焕杀毛文龙呢?
本来朝廷想设置监察官员,毛文龙就不情愿了,我在这好好的,打打游击,突然你就给我塞个人,管着我,文龙就上书说不希望有这制度。
老袁就去找文龙,本来喝酒看军营,虽然中间袁崇焕说出了朝廷的意思,但也挺好的,文龙也有点心动了,然后就袁崇焕接着说几件毛文龙违法做的事,毛文龙与其争辩,袁崇焕厉声斥责毛文龙,下令将毛文龙的冠服去除并捆绑起来,毛文龙表示不服,袁崇焕于是列数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拿出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杀。
《明实录》是这样写袁崇焕的意思,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於宁远捷后,即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会罢归,未就。迨再出,陛见日,许上五年复辽;既而惧上责效,欲复修款议。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
意思就是老袁想议和,文龙老阻碍他,然后文龙就死了,而袁崇焕写给崇祯杀文龙的意思是,文龙突至登州想谋反,还有文龙不听指挥。文龙的作用就是按兵不动,打打游击。
鬼才相信什么想要进攻三岔河,结果被风吹到黄县。八月开洋,傻子都知道,辽东适合航海的时间,一年之内只有一月,八月已属秋季,海风狂暴,片帆不敢入海,他毛文龙借这个机会出兵三岔?有病?
所以这是袁崇焕想弄死毛文龙,他想议和,毛文龙一死,辽东直接全面崩,满清家里没人了,这不就嗨起来呗。
你说好好的辽东最后一条底线了没了,崇祯什么想法。袁崇焕本来说是五年平虏,没说怎么攻,怎么守,然后你就想议和?就这个议和,死时也不会多好。
偏偏凌迟死后,百姓争抢吃他的肉,就知道这哥们做的好不好。
所以我认为他是死于凌迟
首先说明,明史是中国最不可信的,满清本就名不正言不顺,篡改历史那是不惜余力,所以明史必须得分析着看,结合其他明朝书籍,但是,关于袁崇焕,反间计不可信,凌迟处死倒是也很有可能,因为诛杀毛文龙是他擅自作主,让满清没有后顾之忧,对后来满清入侵中原埋下伏笔,而且这段历史清朝史官没有完全否定,以隐喻的方法进行了表达,袁崇焕的传记里面一堆人,鱼目混珠,说明清朝初期没人把他当回事,人家孙承宗可是自己单独立传,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后来乾隆这货为了证明崇祯犯二(崇祯有血性能力也缺失一般,注定不是救世之君)才编出反间计。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统一一下史学观。研究历史,就是要研究以各类历史文献为基础的材料,包括正史,野史,考古发现和各类史学论文等,而正史是最主要的研究材料。当其他材料记载与正史记载相吻合时,我们即可认定这段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当然,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书记载是否就是史实,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毕竟太史公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当其他材料记载与正史记载不吻合时,我们就要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就是历史研究领域和考古研究领域有学术冲突的根源所在。简单地说,研究三国史,我们首先要研究的就是《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肯定不可能是《三国演义》这类连野史都算不上的小说。
回到本题,要研究袁崇焕是不是被凌迟处死,首先去看明史中的记载。明史是清人所编不***,但也是正史,如果不从正史着手,就会感觉无从下手,还会被庞杂的支线材料剥离得离史实越来越远。明史中记载,袁崇焕是被凌迟处死,我们再去找其他的***材料,如果没有能够充分证明袁崇焕不是被凌迟处死的历史材料,那么我们宁可相信,这就是史实。
最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研判,或者说是幻想。袁崇焕是忠?是奸?是忠君爱国?还是佣兵自重?是沉冤未雪?还是罪有应得?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档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档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