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故事配画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故事配画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明代桌案类家具中,如何区分书桌、书案和画桌、画案?
这四种桌案是明式桌案的大件,即使最小的也大于半桌。书桌案、画桌案的结构、造型同条桌、条案相同,但宽度要远大于它们。
书桌与书案都有抽屉,由于其结构不同,故分为桌与案。
画桌与画案为了方便书写,是没有抽屉的。
网上传闻的明朝的国旗历史上有没有,要证据(明代的古图画)?
日月旗,出现于明朝对外贸易活动中。出自《穆天子传》卷六:“日月之旗,七星之文。”
明朝的商船看到葡萄牙人、荷兰人的商船在船头都挂了一面国旗,这样在海上有利于区别。于是明朝商船也在船头挂一面“国旗”,表示是明朝。
商船悬挂的非官方明朝“国旗”,因为是非官方的,标准就不清楚,所以你会看到旗帜的底色一面是绿色,一面是***。可见大家也只是意思意思而已,不会讲究百分之百准确,而且首先也没标准。
在明朝并未有国旗一说,虽说民间拿日月旗代表明朝,但从未将该旗定义为明朝国旗。
此外还有谣传说明朝的国旗是这样的——日月旗(概述里的图片),刚好是一个“明”字。按理说这面“国旗”想象力十足,也最符合明朝,但事实上这真的只是谣传而已,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明朝商船使用过这种国旗的图案,况且商船们也懒得画。
网上流传近年来在南洋等一些地区所打捞的明代船只上发现过这种旗帜,才使得日月旗重新面世。但是现实中没有任何考古实物展出,再说有什么样的材料制作的旗帜在海底几百年不腐烂。
请***纳
藏于台北故宫南薰殿的明代十三帝坐像轴,只有13个皇帝,为何少了3个皇帝?
明朝一朝共传十六帝,不包含南明的皇帝。其中有三位皇帝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宫廷不会收藏着三个皇帝的画像。(南薰殿图)
这是为什么呐?
南薰殿藏画的由来。
明朝崇祯三年,也就是1630年了。崇祯皇帝命令在武英殿中画历代贤君名臣的画像,放置于文华殿和武英殿以供观赏。明朝灭亡后,乾隆皇帝在1749年,将这些画像重新装裱后,将这些画像存放在南薰殿,毕竟大部分是汉族皇帝、皇后和大臣了。(南薰殿收藏的宋太祖像,现存台北故宫)
南薰殿共收藏了75幅帝王和皇后的画像,其中63幅画是皇帝的画像,12幅是皇后的画像。朱元璋的画像最多有13幅,宋太祖赵匡胤有4幅,唐太宗李世民3幅,其他皇帝一人一幅画像。朱元璋的13幅画像有12幅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1幅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主要因为1949年蒋介石逃跑到台湾时带走的。(南薰殿收藏的岳飞像,现存台北故宫)
台北故宫收藏的南薰殿藏画的明朝皇帝为何少了3位?
(南薰殿收藏的朱元璋画像,和民间画像大相径庭)
一、崇祯皇帝。在画明朝的皇帝时是崇祯皇帝命令画的,崇祯皇帝没有死,当然不能画 他的像了。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也根本不想画他的画像,毕竟是亡国之君,明朝皇帝后人也都被消灭了,后人也不可能画他的像了。因此,南薰殿内本来就没有崇祯皇帝的画像。(现代人复原的崇祯画像)
二、明惠帝朱允炆。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他在靖难之役中把握朝政和军队,居然让自己的叔叔朱棣打败了,此后下落不明。搞得朱棣到处找他,临死时仍然惦记朱允炆的生死。以后明朝的皇帝都是朱棣的后人,为了皇室的正统性,基本没把朱允炆当做皇帝,崇祯皇帝时期也就没画他的帝王像了。(建文帝的画像也不是正规的帝王像)
三、景泰帝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大败被俘,瓦剌围困北京。大臣于谦等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景泰帝)即位,保卫了北京城。瓦剌利用明英宗捞好处的***失败,一年后就将明英宗放了回来。这也是瓦剌的计策,让你们明朝内部争夺帝位。(这张朱祁钰的画像也是后人补画的)
朱祁钰不肯将皇位让给哥哥,把原来的太子也废了,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可惜天公不作美,朱祁钰的儿子夭折了,后继无人。明英宗在朱祁钰病重之时趁机复位,很快就死了。他的皇帝号被剥夺,不承认他是皇帝,后人自然也就没按照皇帝的标准给他画像了。
明惠帝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钰在明朝大一统的时候是不被官方承认为皇帝的,因此没有画像。崇祯皇帝是亡国之君,没人惦记他了,据记载崇祯亡国时经常做梦梦到建文帝,不知道是真是***。
其实南薰殿并非在台北,它是始建于明代紫禁城中的独立院落,在这里面曾经收藏有大量帝王的画像,在这其中就有题目中提及到的明代十三帝坐像轴。
什么是坐像轴?
其实,就是历代帝王端坐在椅子上宫廷画师给画出来的个人照,这些画像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被转移到了如今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明代帝王画像却只有13个,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们仔细看着13幅帝王的画像,是少了三代帝王的:朱允炆、朱祁钰、朱由检。
先说朱允炆
朱允炆刚刚上台就执行家法,强势削藩,一顿神操作之后,终于还是逼反了自己的四叔,朱棣从北平起兵,越过长江夺得了明朝的本不属于他的帝位。而当朱棣打到南京城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的这个侄子不见了,和凭空消失了一样。
在我国台北市的故宫中,收藏了明代十三帝的坐像轴,一定程度上记载了明王朝的兴衰历史。众所周知,明王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那么为什么台北故宫南薰殿中仅仅收藏了十三位皇帝的画像呢?
其实,这些画像都是在明朝末年崇祯帝组织人画的,画像中缺少了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和崇祯帝朱由检。究其原因,前两位皇帝是因为不被崇祯帝承认,而崇祯帝自己则是因为是亡国之君,无人为其画像,所以出现了空缺。
(一)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失败,被叔父夺了皇位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明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轻信大臣建议,选择削藩,身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害怕削藩之后自己性命不保,于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进攻南京。朱允炆在战争中屡次策略失误,错失歼灭朱棣大军的绝佳良机,被朱棣成功攻入南京城,自己也丢下了皇位,落荒而逃,下落不明。
明朝传十二世、十六帝,仔细一看,被忽略掉的三位皇帝,居然都有同辈兄弟也当了皇帝,这算是个巧合吧?为什么只有十三帝的画像,其实就跟为什么明朝只有十三陵大概是一个道理,只不过首尾上稍微有点差异。
一、明朝只有十三陵,少了哪三位皇帝?
一个是人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十三陵在北京附近,而朱元璋建都南京,自然死后葬在南京。朱元璋陵寝附近,吴大帝孙权也葬在那里,有人建议把孙权移走,结果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个英雄,让他在那里为我看门吧。
二个是建文帝朱允炆。他叔叔朱棣打赢了靖难之役,朱允炆到底是烧死了,还是逃跑了成为一个谜团,自然也就没了他的陵寝。
三个是景泰帝朱祁钰。他哥哥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景泰帝临危受命,继承帝位。朱祁钰和于谦配合,为大明守住了江山,朱祁镇才被放回。结果呢,朱祁镇后来发动夺门之变而复辟,害死了朱祁钰,还取消了朱祁钰的帝号,还把朱祁钰给迁葬出帝王陵区。
二、与此相应的,帝王画像里也少了三位皇帝。与十三陵稍所不同的是,画像里有开国皇帝朱元璋,而没有崇祯皇帝朱由检,而十三陵里有朱由检,而没有朱元璋
其实吧,崇祯帝因为亡国自缢身亡,他的陵墓只是草草收葬而已,比其他十二座是比不了的。画像里没有崇祯帝就很正常了。
巧合的是,这三位没有画像的皇帝,都曾有同辈兄弟也当皇帝的。朱允炆的堂兄弟朱高炽是明仁宗、朱祁钰的哥哥朱祁镇是明英宗、崇祯帝的哥哥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明朝传了十二世、十六个皇帝,兄弟相继为帝的并不算太多,恰恰这三位都是。除开以上三对,只有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这对堂兄弟都有画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故事配画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故事配画作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