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时期朝鲜抗倭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时期朝鲜抗倭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果万历帝调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入朝参加抗倭战争,能否完胜日本军?
我们来看看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梅怎么说,李如梅打过蒙古,打过女真,也打过日本,参加过两次朝鲜战役,于碧蹄馆大战亲手格毙立花宗茂的两员大将,十时连九和安东常久。他的评价最有权威。
李如梅与朝鲜官员对女真兵有一段很有名的评价。"此贼(建州)七千,带甲三千,足抵倭兵十万,西边虽有***(蒙古),不及此贼。"
当年加藤清正征朝,行军太急,阴差阳错跨过鸭绿江,进入到女真部落的村户,以为是朝鲜人,大肆杀戮了女真老弱妇孺一番(不一定是建卅部,那时女真还未统一),待得女真部遣军来战,加藤部急速退出鸭绿江,虽未言胜败,看样子肯定是吃亏了,不然也不会退得这么急。
多年以后日本方面有了文献记载,日文大意是:"日军身材矮小,敏捷,善使铁炮(火枪),但如果遇到满洲精骑,足轻三十,只当满兵一人。"
论实战能力,虽然骑射努尔哈赤有优势,作为一个配合军种作战还是可以的,但是要完胜日军还是洗洗睡吧。
我们一直认为古代战争是冷兵器战争,实际上并非都如此。万历朝鲜之役基本上以冷热兵器混用,热兵器为主,战争的第一阶段,朝鲜之所以节节败退,除了很久没有打过仗,疏于战阵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在热兵器上吃亏了,朝鲜最精锐的六镇骑兵就是败在了日军的火绳枪的新战法之下。不但朝鲜如此,就明朝派去救援平壤的副总兵祖承训也不熟悉日军战法,导致了游击史儒遭到铁炮命中而亡,全军溃败。
因为当时的日军刚刚经历了从1467年应仁之乱起长达100多年的战国时代,丰臣秀吉刚刚完成统一日本。日军个子虽然不高,但是绝对都是百战余勇。而且两个阶段动用日军总数过30万人。
所以当时的朝鲜一触即溃不意外,毕竟历史上朝鲜打嘴仗的本事比打真仗的本事要大得多。而明朝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实际上代表着当时辽东的最强战斗力,更关键的是李如松的部队刚刚参加完“宁夏之役”,是有实战经验和准备的。
这叫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不但努尔哈赤怕明朝的大炮,连配备了精良鸟铳的日军,也对大炮一筹莫展。鸟铳和佛朗机炮几乎是同时被引进大明和日本的,但是大明选择了发展更猛的大炮,而日本选择发展更经济实惠的鸟铳,结果武器的代际差就在战争中就拉开了差距。
李如松进入朝鲜之后,真正的仗是怎么打的呢?当时明军攻打平壤靠的是数百门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等火炮(明朝的大炮花样很多,《武备志》里记载的各种炮有几十种之多),朝鲜的史料里如此记载“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
但是朝鲜要收复失地,收复失地是要攻城的。所以努尔哈赤真的到了朝鲜,面对“武装到了牙齿”上的日军,要么绕着城跑,要么就抢抢老百姓。弄几个间谍里应外合,大明的城门好开,日军的城门可没那么容易开。
明朝万历20年(1592年)3月,丰臣秀吉动用9个军团14万人打朝鲜的时候,努尔哈赤还没有完成统一女真,还在攻打鸭绿江路,在找茬海西女真。所以当时努尔哈赤才只有2旗,根本不存在八旗。努尔哈赤红旗军和舒尔哈齐黑旗军,就这么点家当,总共戴甲的不超过1万人马。万历21年(1593年),努尔哈赤打败海西女真9部联军之后,也才扩编成黄、白、红、蓝四旗;直到万历43年(1615年),努尔哈赤才正式建立八旗编制,这中间差着20多年呢。
首先需要纠正的是,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年)时期,努尔哈赤部下还没有“八旗军”。直到1615年时,努尔哈赤才正式建立八旗编制,此时距万历朝鲜战争已过去近20年,因此不能将当时努尔哈赤的军队称为“八旗军”。虽然当时努尔哈赤尚未完全统一所有女真部落,但他已经成功统一建州女真、发展为割据一方的重要势力。笔者认为,如果努尔哈赤率部参加战争,显然能够完胜日军。女真军的加入将显著增强明军的野战能力、极可能缩短战争进程。
努尔哈赤主动向明朝请缨与日本作战,在历史上确有其事。1592年日军首次侵朝、并迅速占领朝鲜全境。努尔哈赤得知此事后,担心日军趁机进攻建州女真、破坏他统一女真各部的***,于是决定出兵援助朝鲜。1592年9月,努尔哈赤先后派使臣面见明朝兵部尚书石星、朝鲜国王李昖,表达了自己出兵相助的意愿。女真使臣声称:此时建州部有骑兵3-4万人,步兵4-5万人,因为唇亡齿寒之故,努尔哈赤愿意帮助朝鲜击退入侵者。《李朝实录》记载如下:
努尔哈赤的担心不无道理:日军攻占平壤后不久,加藤清正率领的第二军一度杀过图们江、与建州女真的一部发生交战。虽然加藤清正部最终被女***击退,但这次意外事件无疑令努尔哈赤深感忧虑。此时选择向明朝示好,正可为努尔哈赤创造统一女真的良好外部环境,这不仅可以消除进攻叶赫、海西等部的后顾之忧、也可增强建州女真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和地位。另一方面,明朝也有意借助努尔哈赤的力量、以减轻自己的军事负担,双方一拍即合。然而,朝鲜方面却因为与女真的忌惮和戒备拒绝了努尔哈赤的请求。朝鲜君臣认为,努尔哈赤很可能是希望借机联合日本消灭与其敌对的海西女真、甚至进而攻占朝鲜。他们在给明朝的上书中这样写道:
由于朝鲜方面态度坚决,明朝只得拒绝了努尔哈赤的请求;数年后,日本再次侵掠朝鲜,努尔哈赤再次请求入朝作战,但他的请求又被朝鲜拒绝。于是,我们很遗憾地没能看到女真骑兵大战日本武士的场面。
说完了历史,再来说***设。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努尔哈赤所谓“骑兵三四万,步兵四五万”的说法显然有夸张成分,当时他能投入的最大兵力不过万余人而已。关于努尔哈赤的兵力状况,可供参考的战役是1593年的古勒山之战和1616年的萨尔浒之战。古勒山之战时,努尔哈赤投入了1万余人对抗3万余人的九部联军;萨尔浒之战时,后金八旗几乎全部出动、其总数也不过6万余人、根本凑不够努尔哈赤所自夸的数量。但努尔哈赤的部下有着极强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女真军的战术组织也很严密,在战斗力、机动性和士气方面都要胜于当时的明军。
但这1万余人的生力军对明军而言同样意义重大。考虑到明朝在两次朝鲜战争时的出兵规模均不过数万,努尔哈赤部的加入显然能够分担他们的进攻压力。努尔哈赤部下拥有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骑兵部队,而骑兵素质和反骑能力恰恰是日军的两大弱点。可以预见的是,日军在野战中面对女真骑兵的冲锋将感到无能为力、战场的主动权将完全被女真骑兵掌握;女真步兵虽然缺乏火器,但他们同样善用弓刀,在白刃战中也强于大多数普通日军步兵。另外,女真步兵缺乏火器的弱点,恰好可以由拥有重火器的明军弥补。如果两军能够良好协调的话,日军在面对明朝-女真联军时极可能出现一触即溃的情况。在野战无法取胜的情况下,日军无疑会更早选择议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时期朝鲜抗倭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时期朝鲜抗倭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