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的侯爵,明朝所有侯爵

kodinid 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侯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侯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侯爵是什么级别?
  2. 古代侯府府邸的规定?

明朝侯爵是什么级别?

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只授与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一些邻近国家受中国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欧洲中世纪以后,在中文里也用"侯爵"来翻译欧洲贵族爵位中相应等级的称号(例如法国Marquis、英国Marquess、德国Markgraf等)。

首先,侯不是官位而是爵位,然后不同的朝代侯代表的等级也不一样。

明朝历史上的侯爵,明朝所有侯爵-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在汉朝,爵分二十等,侯是最高的二十等。次一些的比如十八等关内侯,十七等关外侯等等。

曹魏则是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侯排在第三的位置上。之后的晋朝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复杂了一些。

唐朝,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地位就更低一些。

明朝历史上的侯爵,明朝所有侯爵-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朝和唐朝差不多,同时代的辽应该差不多。

到了元朝,基本上国公往下的爵位都封烂了,不值钱。

明朝的爵位,宗室和功臣分的相对开一些,公、侯、伯三等专授功臣。不过明朝宗室那些镇国将军这类的爵位反倒是有品级,比如刚才的镇国将军就是从一品,往下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从二品等等。

明朝历史上的侯爵,明朝所有侯爵-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外戚封爵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并无封邑。

明朝时期的爵位等级制度划分的相当麻烦,在其他朝代,爵位的设定,往往就将爵位位划分为公侯伯子男爵就完了,但是因为这个分封的缺点,造成过很多不好影响,为了避免重蹈前朝的负责,所以明朝吸取进步,对爵位进行了很大的改革

首先,将爵位继承者的身份做出了划分,分为宗氏爵位、外戚爵位。这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是靠姓氏得来的,一种是通过立功得来的。古人特别讲究姓氏,认为兄弟靠得住,而忠诚靠不住。所以往往封了很多同姓王。但是为了对这些同姓王有所制衡,这类爵位,一般没有什么权力,只有一个虚名。

针对于宗氏的爵位设定,与普通的爵位有区别。对于宗氏,设立嫡长子为太子,作为皇位的继承者。其他皇子则作为亲王,亲王的位置是可以传承的。所以在亲王的下面又设立了郡王,以及各种将军等爵位。***用的方法都是长子继承,然后其他儿子选择降级继承爵位。就这样以此类推,但是这些诸侯王虽然很多,但并没有什么权力,都是属于摆设的存在,只是有一个名头。

古代侯府府邸的规定?

规矩如下:

丫环见到主子要低头退到一旁,永远不能背对主子,主子说话要跪着听,主子下马要做马镫,不准以下犯上,不准***徇私等等。

清朝的亲王府大门为五间,正殿为七间,后殿五间,寝宫两重,各五间。公侯的宅邸明朝规定为前厅、中堂、后堂共七间,大门三间,梁栋、斗拱、檐角用彩色绘饰,门窗仿柱用黑漆油饰,门上有金漆兽面锡环。

一至五品官,厅、堂各七间,屋脊许用瓦兽,梁栋、斗拱、檐角用青碧绘饰,门屋三间,用绿油兽面摆锡环。六至九品官,厅堂各三间,正门一间,门为黑色,有铁环。

王府的建造形制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意违反。亲王府的大门为五间,郡王府的大门为三间,左右各有一扇角门,也叫阿司门,府门外有石狮、灯柱、拴马桩、上马石,门的对面有影壁。

王府的建造形制,东、西路可以自由配置,中路一律相同,主要有府门(又称宫门,亲王府5间,郡王3间)、影壁、大殿(又称银安殿)、二府门、神殿、后楼、家庙等。

郡王府制为正门5间,正殿、翼楼、后楼各5间,正殿内不设平座,门钉45枚,压脊5种。王府东西两路没有一定之规,可自由配置,一般每路各有五至七进院落,在住宅后面或侧面附有花园,有的还有马号和家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侯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侯爵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爵位 明朝 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