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史简述和明朝大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史简述和明朝大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谁讲明史讲的好?
专家我觉得应该是黄仁宇
写明史的好书很多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不得不看,高阳的《明朝的皇帝》也可以的,写得很严谨,朱东润老先生的《张居正传》也可以的,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明代史》很严谨是很学术的著作,而赫连勃勃大王的《大明王朝的另类历史》和《亡天下》则用戏说式的笔法写出明朝开国到南明的历史,值得一读,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则是研究南明史必看的书。
如果从古入手,则应该看看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和《嘉靖以来首辅》,《觚不觚录》,都是极具史料价值的作品。当然,清张廷玉主编的《明史》亦不能不看。
孟森老先生的《明史讲义》也是很好的,老先生用古文的笔法来记叙,很不错的著作。
为什么感觉明朝爱好者不太相信《明史》?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后代为前代修史,《明史》自然也是在满清统治者的主导下修的。而满清统治者因为是外族入主中原,为了标榜自己执政的法理和文化的正统性难免会对明史进行篡改和删减,所以明朝爱好者普遍不太相信《明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清朝初期大兴文字狱,通过编修《四库全书》毁书改史,也加深了明粉对《明史》的不信任感。
这个问题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明朝爱好者为何不太相信《明史》,而不是说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明史》。
任何一个学科或者领域,其实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精通,以至于整合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历史亦同。《明史》作为清代官方编写的对于前朝得失之总结,其本身是有一定政治立场的。这个立场是多方面的,既有满清统治者为了宣扬自身取代前朝的正统性而斟酌下笔,也有编纂者自身文人属性对于先人先事的个人喜好。从某种意义上,这样那样的一些观点和立场,是无法避免的。
《明史》
如果仅仅作为一本历史科普类的工具书,《明史》因其官方编纂的正统性,其实完全是合格的。但如果作为一名资深的明史爱好者,随着大量的深入研究,总是能够在《明史》中找到一些自相矛盾的说辞,也可以发现一些与其他流传史料相背的观点。
为什么我们总是大谈明史,甚至出现所谓“明粉”的词汇,从某种意义上,是因为明代相对于我们现在的时代,还算是比较接近的。年代接近,意味着能够流传下大量当时的一手资料。官方修订的,民间出版的,明代当事人的笔记杂谈,乃至各个地方的县州史志,这些都给了我们研究明史提供了足够的史料依据。
作为汉家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民族认同感上,我们对于明朝是有一定先天归属感的。而清代的历史和近代的历史,又因为这样或者那样各种主观客观的因素,使得我们总有种欲语还休的遮掩感。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历史能够在这几年大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代皇帝出巡
至于《明朝那些事儿》,我是非常肯定这本书的,起码在推动社会各界重新审视我们历史,宣扬我们的历史这点上,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正是因为这是一本类似科普类的读物,作者在下笔的时候是本着尽量尊重已有史料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这也就决定了这不可能是一本充满各种阴谋和激进观点的书籍。
这倒不是作者的史学功底问题,而是这种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籍,本身就限定了作者的写作范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初次接触明史的朋友,在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可以读得津津有味,而很多资深明史爱好者却忍不住私底下会对这本书找找茬。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这本书面向的受众者不同而已。
明代官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史简述和明朝大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史简述和明朝大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