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唐朝的武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上唐朝的武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文人也曾精通军事,为何没能避免武人专权?
其实文人武将只是一个标签,身份区分而已,甚至他本人怎么认为都不重要,其他人怎么定义他才重要。岳飞是武将,但他的文学造诣毋庸置疑,比同朝许多士大夫都厉害,但他没有经过科举,没有东华门唱名,那么在秦桧等人看来就是个异类,不是自己人,害了就害了,无所谓。晚唐那些专权的节度使,难道都是文盲吗?不,哪怕将门出身,也是有家世传承的,有文化底蕴,本人文化水平不会太低,要不然也不可能在一州之地独揽大权。即使本身就是科举出身的正统士大夫,***坐到节度使那个位置,时间久了也可能渐渐萌生野心,东征西讨扩大权力。就像后世的袁崇焕,我觉得他应该不是汉奸,满清也没有买通他的筹码,但他看起来也不像岳飞。从他的所作所为看,夸口五年平辽,擅杀大将,在保卫北京战事时举止诡异,倒是有点像董卓这样的权奸。或许他一开始没有野心,但***坐到那个位置上,成为一个势力的领袖,许多事就由不得他心意了。如果把他解读为养寇自重,借助满清势力增加自己实权,问题倒是更容易理解。只是他没想到崇祯敢于去杀一个足以影响明清战局的势力领袖,所以他敢于进城,面对崇祯指责他的罪过却又哑口无言。所以这个文人武将的区别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专权与否和他是什么人没什么关系。
唐初之时的“文武不分家”与“出将入相”的现象
在唐朝初年,文武官员并没有十分严格的区分开来。有很多文官也会参与军事行动,所以并没有“武人专权”之现象。这是因为李唐统治者继承了北魏的尚武精神,且他们大多热衷于开彊掠土,所以立战功是最快的升职途径,所以有许多文官争着抢着去立战功,比如娄师德,他当时是监察御史,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奉高宗之命征讨吐蕃,在河南、河北招募猛士,娄师德自告奋勇,头戴红抹额前去应募。唐高宗大喜,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让他随军出征,三十多年在军旅,因功两度入相,文官有了战功再加上有文化,便可“出将入相”,入朝为相,参与朝政。
娄师德
这类文官“儒将”还有很多:有的文官在仕途初期被派到一些边境地区,免不了要参加战争,若是立下战功,便会受到倚重,进而入朝为相,例如唐休璟,他原是营州户曹,后来在独护山大破突厥,此后戎马三十年,开于武后长安三年(703年)拜相,入朝参政;
唐休璟
有的因遭到排挤被贬,却因祸得福,立下战功,再次入朝为相,如张说,在姚崇拜相后,其被贬,后迁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在任中持节安抚突厥拔曳固、同罗诸部,因功任朔方节度大使,并平康待宾余党庆州方渠康愿子之乱,凭此功再次入相。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唐初,文武双全的人才更吃香。
张说
玄宗之时“出将入相”逐渐消失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开始变化,长时间的和平使文化发展繁荣,许多不统兵的文士逐渐妄自尊大,瞧不起军官,并开始阻拦其升迁,致使战将入朝为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出将入相”逐渐成为历史,比如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因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连破契丹之功,欲召其入相,被张九龄以“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为由阻止。而另一方面,骁勇善战、缺乏知识的蕃将得到重用,没有学识,更不可能任宰相,由于蕃将比文士更擅于打仗,这也导致文士为将的消失。自此,文与武逐渐分离。兵权落入蕃将手中,这也为唐朝外的亡埋下了隐患。
武人做到头是要进京拜相的,安禄山就是不想进京被架空,才一次次贿赂李林甫和杨玉环,一人独占三个节度使。文人自幼饱读诗书,忠君爱国思想根深,即使掌握军权,也是会效忠中央的,比如颜真卿,颜杲卿,张巡等。不像武人,势力膨胀之后野心无法被遏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唐朝的武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唐朝的武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