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唐朝发型,唐朝时的发型

kodinid 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的唐朝发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上的唐朝发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唐代中期歌女的发型?
  2. 唐代未及笄的少女梳什么发式?
  3. 古代舞姬发型?
  4. 《妖猫传》中唐玄宗和白居易的的半披发发型,符合历史事实吗?

唐代中期歌女的发型?

坠马髻。中、晚唐时期,妇女的发髻出现了多种新式样。唐德宗贞元末年,京城长安流行坠马髻,是种把头发挽到头顶上做成衣簇大髻,然后使它偏向一侧,形成像偶然得到的发式,活泼自然

总体看来,初唐女子发髻沿袭前朝旧式,式样变化较少,多做平顶式。但当时身份较高的妇女,在隋代的平顶式的基础上单纯向上高耸,作成种种不同发展

历史上的唐朝发型,唐朝时的发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妆台记》“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上行下效,成为风气。大臣曾请唐太宗下令禁止,唐太宗虽也加以训斥但后来又问近臣令狐德,妇女发髻加高是什么原因?令狐德以为,头在上部地位重要,高大些也有理由。因此高髻不再受限制而更加多样化。飞髻、朝天髻,都属于高髻。

倭坠髻

盛唐时期,最为流行的是倭坠髻,把头发从两鬓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在头顶上挽成一个或两个向额前方低下来的发髻。出土的盛唐女陶俑,大多是做成倭坠髻。至今日本妇女穿和服时梳的发式,还是沿用唐朝的倭坠髻。

历史上的唐朝发型,唐朝时的发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代未及笄的少女梳什么发式?

古代未及笄的少女发型:

  1、垂鬟分肖髻

  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历史上的唐朝发型,唐朝时的发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双平髻

  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别多见。

  3、丱发

  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古代舞姬发型?

虽然各种发髻的名称相当多,但基本都是按照髻的形态和装饰来命名的。如:发髻似螺,曰螺髻;似凤,曰凤髻。

而古代女子发型的变化,基本上是按照梳、绾、鬟、结、盘、叠、鬓等的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不同的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

而古代女子的发型,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一、双挂式。

二、反绾式。

《妖猫传》中唐玄宗白居易的的半披发发型,符合历史事实吗?

《妖猫传》中有一个细节,讲到极乐之宴上唐玄宗安禄山“散发击鼓相迎”,由此可见其实电影是肯定注意到男子束发这一细节的。那么为什么黄轩饰演的白居易会有披发的形象呢?这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束发是古代男子符合礼乐规范的发式。早在春秋时代孔子说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孔子对管仲的政治主张批评很多,但他对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打退了北方夷狄对中原的侵略,从而保卫了华夏地区的包括服饰发式在内的文明,却给予了充分肯定。孔子的话,也告诉我们,当时华夏人的发式是“束发”,即蓄发而束在头顶上;而夷狄人则“披发”,即蓄发而披散着。这种华夷发式的不同,以后经历两三千年,一直成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和居住中原的民族外在差异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也不是说古代除了束发以外没有“非主流”的存在。披发就是这种“非主流”,以隐居、修道人士为主。李白诗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可以说,古人将“披发”作为舍弃礼法的一种象征,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象征。 那么,电影中黄轩饰演的白居易披发也很容易理解了。白居易为了写就长恨歌进宫,又因为不肯写不实之言而被罢,这就表示他的角色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非主流”,为了展现白居易这一人物性格中“狂”的一面,因为给他设计了这么一个披发的造型,不仅不是不符史实,更可以说是制作组充分了解史实后作出的选择。


本答案来自东家紫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的唐朝发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的唐朝发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发式 白居易 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