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公考历史常识题,明朝历史考题有答案的

kodinid 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公考历史常识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公考历史常识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的小吏不属于公务员编制,是县令私自招募的吗?
  2. 李自成在北京为什么要拷打明朝投降官员?

明朝的小吏不属于公务员编制,是县令私自招募的吗?

官吏:官和吏是两码事。“官”是通过国家科举选拔后由吏部任命的官员称为官,“吏”是官员自己招募的基层办事人员,职务就是帮官员跑腿办事儿。明朝官员的编制是很少的,地方官只到县一级,设有县令一人、县丞一人、县尉一人、学正一人,一个县里吃皇粮的官只有这四人,其它的都是吏。

“官”的俸禄是朝廷下发的,“吏”的俸禄是县令自己支付,一部分“吏”由县令自己招募任命,但是县衙六房管事这种小吏,要求文化至少是秀才,还要报朝廷吏部批准。

明朝公考历史常识题,明朝历史考题有答案的-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自成北京为什么要拷打明朝投降官员?

很简单,为了钱!

李自成是极端需要钱的!

首先,李自成的闯军,不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长远打算,占领了城池之后,并没有发展农业、恢复经济人口的措施,纯粹就是一群流寇。可以说,李自成团队中,并没有出色的政治家。

明朝公考历史常识题,明朝历史考题有答案的-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所需要的军饷从哪里来?明朝这些投降的官员,哪个不是家财万贯,不抢他们抢谁的?

农民军的本质决定的

刚到北京时,李自成的军队约束得还不错,但时间一长,就失控了,军官士兵入户抢劫屡屡发生。

明朝公考历史常识题,明朝历史考题有答案的-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自成军中的骨干,都是他从西北带来的,这些人对北京根本没有归属感,甚至想大捞一票然后回陕西去。

而且这些农民军,总是以征服者自居的,在他们眼里,抢点钱算什么?一支没有军纪约束、一支没有信仰的农民军,迟早要变成野兽,这在历代的农民起义中都屡见不鲜。

后果

失去了民心。很多老百姓支持李闯王,不就是因为“闯王来了不纳粮”吗?不纳粮,军饷从哪里来?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明朝投降的官员中,不管乏有才干的,这一拷打,等于把这些人推到了另外一边。干脆投降清朝算了。

事实上,这些投降的官员,如果能够好好地用起来,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所代表的阶层,在封建时代却是一个王朝治理的基础。

历史上任何一个能够稳固起来的王朝,在建国初期都会吸收大量的人才,从这一点来看,李自成的大顺只是个短命政权,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李自成不是输在军事上,是格局和眼光差得太远!

李自成、刘宗敏拷打明朝投降官员,主要目的是为了逼他们交钱做军费,次要目的是阶级报复。

一、百万起义军急需军饷,建立***急需用钱

李自成、刘宗敏和其他义军领袖和士兵,都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苛捐杂税的压榨,对纳粮交税深恶痛绝。李自成就用“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来做为口号,义军所到之地,穷苦百姓非常拥护,他们打开城门,放进义军,杀尽贪官,李自成的部队迅速发展到百万以上,迅速占领了大批土地和城池。

为了安抚百姓,李自成确实执行了不纳粮的政策,而且穷苦百姓也没有多少油水,但是百万大军每天的消耗是极大的负担,建立各地的***离不开大笔的银子,财政问题逼着李自成不得不向明朝官员讨要。

李自成让手下第一大将刘宗敏负责筹款,刘宗敏深知明朝降官们爱财如命,绝不会乖乖交出搜刮的民脂民膏。于是命人特别赶制了五千副夹棍,夹棍上有棱,有铁钉相连,凡不从者,必将夹碎他们的手足。

后来还觉得威慑力不轻,于是命人在门口树立了两根柱子,作为凌迟专用。于是在严刑拷打下,各位前明的贪官不得不把埋藏的财宝交出来,前后获银七千万两,送到西安

二、阶级仇恨和阶级报复

李自成、刘宗敏和义军上上下下,绝大多数都是穷苦人出身,受够了地主、官僚的压迫,所以在追赃助饷的过程中,严刑拷打,不顾受刑人死活,就是为了报复。

当时有个魏藻德,只交出了一万两银子,没交够数目,被活话打死。后来又抓来他儿子继续用刑,也是杀掉了。

其他在用刑中打死、处死的很多,对腐朽的贪官进行了猛烈的阶级报复。

李自成的农民军,近代历史学者对他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甚至在很多人的眼里,他们可怜崇祯皇帝,认为崇祯在政绩上兢兢业业,9***工作累得半死,也算是个明君,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军纪不严,又因为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使得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冲冠一怒为红颜。到底该怎么评价他们才客观呢,我今天想谈谈自己的观点。

明朝之所以灭亡,我认为确实和崇祯皇帝无关,他虽有些多疑,但在勤政和使用将领等方面,还是有一个中兴国君应具有的素质的。可惜生不逢时,他接手的明朝已经是一副救不活的惨状,奄奄一息。朝廷内外官员***严重,各地将军佣兵自重,再加上天灾,中原大旱得不到有效缓解,饿死的农民终于在临死前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其中力量最大的是李自成一派和张献忠一派。张献忠我们放下不谈,单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开始是很得民心的。“”迎闯王不纳粮”成为了他们深得民心的口号,起义迅速发展,据称进北京前以有百万之众。李自成的农民军每攻下一座城池,必杀贪官污吏,打开粮仓放粮,老百姓自是欢欣鼓舞。可时间久了,农民军想建立***,这种粗放式的管理肯定是不行的。不纳粮,李自成的军队怎么生存,自己又不能生产粮食,行军打仗饿了,便会自然而然抢夺附近村庄路过的田里粮食填饱肚子了。

进入北京后,李自成首先没想到明朝灭亡的这么快,他完全没有做好统治全国的准备,还想回陕北老家自立为王。其次,崇祯皇帝的***令他意外,尤其街头巷尾都在传崇祯留下遗言,希望用自己的死换北京百姓不受賊辱,突然感觉自己出师无名,这一点令李自成很是蒙羞。

起初进入北京,李自成约法三章,严明军纪,效果不错,对北京百姓秋毫无犯,对投降的明朝官员也是礼遇有加。

可时间久了,他手下兵将大部分来自陕北,家里老小都等着回去,难免泛起了思乡之情。慢慢就把北京当成了临时占领地,把自己当成了侵略军,没有什么归属感。所以这些人本质渐渐暴露,开始在北京城内为非作歹。此时的李自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成不知道,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手下大将和亲属将领的控制权。北京的老百姓被抢的差不多了,农民军就瞄上了明朝的降官,先拿***的开刀,后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求所有官员按期限送金银财宝,否则一律抓出来严刑拷打,市井百姓才有的贪婪内心暴露无遗。

而拷打明朝官员,起初打着替百姓出气的幌子,后来完全是出于农民军个人利益考虑了,拷打完把金银珠宝藏入怀中。据说后来李自成亲征山海关与吴三桂和清军对峙时,大败撤退的农民军身上揣满了金银珠宝,逃跑都跑不动,尽数被清军所得,同时也延缓了清军攻打北京的时间,间接上给李自成撤出北京城有了一个缓冲的时间。

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因为自己的战略局限性最终走向失败了。

  李自成提出的造反口号是三年免征。

  三年免征那李自成用什么来供养百万大军呢?

  那就只能从明朝的这些贪官污吏身上收刮了。

  这是李自成拷打明朝投降官员的主要原因所在。

  同时,这也是李自成最后失败的原因。

  当李自成率领着农民军攻进了北京城,逼得崇祯皇帝上吊以后,就标志着明朝已经灭亡,李自成开始了从“寇”向“王”的蜕变,那么他的政策就应该有所调整。

  在造反的时候,为了争取广大穷苦百姓的支持,提出三年免征的口号,用以发动百姓是可以,可是当你攻进了北京之后,继续这样,显然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因为李自成大面积的拷打明朝的贪官污吏,严重的损害了官绅地主的利益,因而引发了大面积的官绅地主叛乱,使大顺***根本无力集中力量同满洲贵族的军队作战。换句话说,满、汉地主阶级的联盟,里应外合是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选集》第四卷中的一篇文章《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

  在这篇文章中***写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公考历史常识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公考历史常识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李自成 明朝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