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锦衣卫浅析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锦衣卫浅析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锦衣卫的利弊?
明朝锦衣卫利在于:为明太祖朱元璋巩固皇权铲除了部分反对势力、为其朱家江山立下赫赫功勋,弊:也诛杀了大批忠臣猛将,既加强了明朝统治,又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还恶名昭著,既有忠贞的锦衣卫指挥使,也有狠毒的锦衣卫指挥使,毁誉参半、忠奸皆有。
明朝的锦衣卫制度是怎样发展与变化的?
锦衣卫,其在《明实录》中正式的名称是:锦衣卫指挥使司,是朱元璋在1382年在原亲军都尉府和仪銮司的基础上创立的。
锦衣卫下辖机构有:经历司、南北镇抚司和亲军所、训象所等14所。
锦衣卫编制人数:根据黄仁宇的统计,1580年京师巡捕、锦衣卫的开支是5万两,按照明末辽东职业军人年俸禄是15到20两来估算,锦衣卫校尉、力士(即一般锦衣卫士兵)人数总数在2500到5600人之间。这符合明朝一个卫所5000人编制规定。锦衣卫是有固定编制的,并不是想当就能当。
下图为出土的锦衣卫牙牌,即类似证明身份的金牌
锦衣卫的职责。锦衣卫的职责一句话就能说明:
一、直驾侍卫职责:就是皇帝的侍卫,展列仪仗、传递皇帝命令以及负责廷杖。负责执行廷杖官员,这是锦衣卫在侍卫职责中和一般禁军最大的不同。
二、经历司:负责锦衣卫公文起草、传递、归档;南镇抚司:负责一般侍卫、军队人员的犯罪侦查、审讯、判决、情报和军事武器的研发;北镇抚司,负责藩王、大臣官员的监视,反贪,独立的侦讯、逮捕、判决、关押和反间谍等。
锦衣卫中除了北镇抚司负责的诏狱享有特权,可以不经三法司直接拿人之外,其他锦衣卫在办案时必须要得到刑部给事中在驾帖上签名,否则锦衣卫无权抓人和办案。
一提起锦衣卫,大家会想到什么呢?飞鱼服?绣春刀?特务?电影中的锦衣卫是不是历史上真实的锦衣卫呢?是,也不是。且看:
明朝锦衣卫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设立的,由之前的仪鸾司改设,最初是负责掌管皇帝的侍卫和仪仗,隶属于皇帝,别人无权指挥。后来,为了诛杀文武功臣,朱元璋几兴大狱,案子由锦衣卫办理,这样锦衣卫便有了"巡查缉捕"之权,功臣处理完了,朱元璋便停止了缉捕审判之权。
到了明成祖朱棣是时,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还进一步加强,增设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其他司法机关无权过问。
明宪宗时增加了北镇抚司印信,成为皇帝直辖的司法机构了,权力达到极致。以后权力大小有所波动,但职能基本未变。
北镇抚司才是真正的特务机构。
飞鱼服是锦衣卫所穿公服,但却不是锦衣卫专用,官员也能穿,只是要二品才可以。衣服上绣飞鱼纹,飞鱼不是鱼,是上古时代的神兽,就是蟒形加上鱼鳍鱼尾。飞鱼服颜色是大红色,与电影不一样啊。只有高品级锦衣卫才能穿。
绣春刀的形制没有留下记载,据推测与苗刀,日本刀相似可刺可砍,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
明朝东厂、锦衣卫号称“特务治国”“昼伏夜出”,这些特务机构除了替皇帝抓人,还有什么职能吗?
明朝的东厂、锦衣卫在历史上有些被妖魔化,其实,在明朝中后期,皇权已被明朝的文官集团压制,皇权不得不利用‘’特务‘’机构平衡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霸占了大部分的土地和商业利益,造成国库空虚,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起义,满清乘虚而入,加剧了明朝的危机。
崇祯之前的皇权一直靠东厂、锦衣卫压制文官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牵制、平衡文官集团的作用,确保了皇权的实施。
崇祯继位后,打压了特务机构,文官集团再无牵制,霸占的财富也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明朝抵抗满清,镇压农民起义已没钱支付,崇祯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勤政、最清贫的皇帝,也是最穷的皇帝,其灭亡根本原因是皇权被架空,文官集团的权力和财富过于庞大,置国家于不顾,最后财富也都落到了满清的手里。
东厂、锦衣卫在维护皇权,平衡文官集团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尽管臭名昭著,但仍保证了明朝的苟延残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锦衣卫浅析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锦衣卫浅析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