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印度和中亚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印度和中亚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是怎样的?
唐朝的历史大致从600年到900年,西亚此时应该是大食或***国家,当时也是强盛时期,并且有意在已经侵占欧洲,把地中海变成内海的基础上向东拓展疆土,这个通路就是中压,而唐帝国此时也是文治武功,璀璨一时,封疆拓土的步伐也来到了吐蕃和中亚,其实中亚国家此时已经受到唐帝国的文化影响,很多中亚人士已经接受汉文化同时本身文化也得到发展,只是自身属性问题,在东方帝国和西亚***国家夹击下飘摇不定,当时的两大国家在中亚发生过三次战役,唐帝国先胜两次小规模战役,***或称大食取得一次大胜,唐帝国失败的原因一是高仙芝轻敌冒进,二是第三方倒戈,但战役的结果确是双方互相认识到对方实力,不约而同的终止了拓展的步伐,在这里,中亚的国家起到了让他俩相互了解的作用,从而西亚和唐开始了经济和文化交流,比如造纸术就是***学会后带入欧洲的。
我国唐代向西对中亚的拓展最远抵达到何处?何时唐帝国的势力范围退回内地?
这是个很闹心的的问题,唐王朝没能做到有始有终。
初唐时期西域的主要势力是西突厥,但当时西突厥也已经问题重重、内乱不断。新兴的唐王朝与西突厥并未进行全面战争,只是通过打击如高昌等一些在双方之间游移不定的小国来展示力量。后来西突厥归附大唐,唐王朝成功打通了西域陆上丝绸之路,占据了天山南麓最有价值的地区,并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是最核心的军事重镇。
支持李世民一路向西的动力一方面是保护丝绸之路贸易通道,另一方面是为西亚波斯萨珊王朝提供帮助。当时波斯几乎已经被原属于它的大食逼到了绝境,唐王朝帮助波斯萨珊王朝实际上是一种政治选择,毕竟远隔万里,能够提供的实际帮助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在东方压制西突厥,以缓解波斯在东方受到的西突厥压力,避免两面受敌。
(天山南麓)
李世民去世后,西域西突厥势力反叛不断,唐高宗李治先后派遣程咬金(程知节)、薛仁贵、苏定方等人平叛,压制了西突厥反叛势力,并把实际控制范围扩展到了北疆,也就是后来的北庭都护府所在。
之后李治在中亚和西亚设置了十六州都督府,其中包括波斯萨珊王朝残留领土设立的波斯都督府。这十六州都督府号称军队百万,其中核心是中亚最大势力吐火罗,但没有唐军驻守。
于是,***和大食对波斯萨珊王朝复国势力的态度都挑明了,李治派遣裴行俭送波斯王回国,并在碎叶建城驻军,把唐王朝实际驻军位置又向西推进了千余里;
大食也不甘示弱,派遣使者与***交涉无果后联系了吐蕃,让吐蕃进攻西域安西四镇,截断西域通往中亚、西亚的通道。同时,大食向十六州都督府发起全面进攻。
安西四镇处在唐王朝与吐蕃的反复争夺过程中,西域的唐军无法支援中亚十六州都督府,这些势力只得脱离唐王朝,重新成为夹在大食、吐蕃、***之间的缓冲势力。这就是唐王朝最大疆域面积只维持短短数年的主要原因,也是***唯一一次进入西亚。
唐朝疆域鼎盛时期,疆域范围到达了中亚咸海。基本上涉及到了今天的中亚,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地。唐朝势力退出中亚,一是因为,高仙芝在恒罗斯之战中失利。而是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所有有战斗力的边军都被唐朝中央***调回内地,来平定安史之乱。
这恐怕是一个众口难调的问题,因为人们对“西域”的定义各有偏好,除了有众所周知的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外,西域的地理范围还因时代而改变。
现在,我们以唐朝疆域最盛的时期——唐高宗时期——朝廷势力所能触及到的西域为例,探讨一下其地理范围。
讨论这个问题,有个很重要的参照物——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用来管理西域的机构。所以,用安西都护府所管辖的范围为参照来了解唐朝时西域的范围是合理的。
唐高宗时期,唐朝平定了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的统辖面积达到顶峰,安西都护府也被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安息大都护府的治所在龟兹,其统辖地区除了包括贞观年间就设立的安西四镇以外,还包括昆凌都护府、濛池都护府、波斯都督府等地。
这样说还是有些抽象,毕竟西域地区有很多古老而神秘的地名,而这些地名我们如今都不再使用,所以,很难弄清楚这些地方到底在哪里。具体点说,安西大都护府的治所龟兹也就是如今新疆的库车,而安西四镇就是如今新疆的库车、焉耆、和田和喀什。除此之外,濛池都护府、昆凌都护府、吐火罗和波斯都督府等地的涵盖范围可以涉及如今的伊朗、咸海、巴尔克什等地。
也就是说,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区大致相当于如今的新疆、中亚五国和阿富汗。
怎么样,够大吧!当然,这是唐朝控制力最强的时期。唐高宗以后,西域面积几乎一直是有减无增。肃宗年间,唐朝与吐蕃争夺西域的管辖权。宪宗年间,安西都护府陷落,唐朝势力所及之处大幅度内缩。
唐朝在高宗时期没掉了西突厥,并在原来西突厥的领土上建立行政治所,面积达到最大。最西边已经到达了黑海,和东罗马帝国的东部接壤。
据记载,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率军消灭了西突厥,并分置了蒙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随即唐高宗派遣使者前往东罗马帝国(唐朝称为扶林国)商定边界。***派遣到东罗马的使臣是一个祖籍波斯的人,名叫阿罗憾,他跟随苏定方征战西突厥有功,被调往长安任职。考虑到他的波斯出生,比较熟悉西亚一代的风土人情,对东罗马帝国也比汉人更为了解,就交给了他和东罗马***商定国界的任务。此人不负众望,通过反复磋商,最后商定了国界,并立了界碑。
既然已经有史料证明***的最西边界已经比邻东罗马,那就说明唐朝的统治区域已经远远超出了汉文化圈范围,已经到达了现在的伊朗和中亚一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国,国境内多种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和碰撞,造就了***恢弘的气度。
但是好景不长,高宗以后,历任统治者对西域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唐朝领土也一直在缩水。
千里追击只为消灭西突厥,苏定方是如何创造唐朝进军中亚的奇迹?
先来看一下西突厥的疆域。583年东西突厥分裂,西突厥射匮可汗广开疆土,东起今山西到西海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后来他的弟弟统叶护可汗把汗庭迁到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派吐屯驻西域各国,收敛征赋,控制丝绸之路,极盛势力范围东起敦煌,西尽里海,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
就是这样幅员辽阔的一个大帝国,被唐朝名将苏定方率领万余唐军攻破。
657年(唐显庆二年)春,唐朝派出两路人马向西突厥进发。一路由左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领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等,为主力部队。另一路由早先归附唐太宗阿史那步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招集他的旧部。冬十二月,苏定方军抵达金山(今阿尔泰山)西,击败处木昆部,其首领率部投降。在这以前,五弩失毕之一的泥孰部不服从贺鲁的统治,被贺鲁攻破,其首领的家属被俘。这时,唐军从贺鲁的一部分败兵中找到泥孰部首领的妻子。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应该将这些家属归还泥孰部,并且赠予财物加以抚慰,使他们明白“贺鲁为贼而***为之父母”。这样的话,他们必将不遗余力地反对贺鲁。唐军按此实行。泥孰部接到获救的家属后非常感激,要求跟随唐军一起进攻贺鲁。
苏定方率军至曳咥河(今喀喇额尔齐斯河)西,贺鲁率领西突厥十万骑兵来抵挡。苏定方以率唐及回纥万余骑兵迎敌。贺鲁见唐军少,进兵包围,定方命步兵据守南面的高地,持长矛向外;自己领骑兵列阵于北坡。贺鲁的骑兵三次冲击唐步兵,未能动摇唐军阵脚。苏定方趁势纵骑兵反攻,贺鲁大败。第二天唐军继续追击,五弩失毕全部投唐。五咄陆得知贺鲁兵败,奔南道归附唐安抚大使阿史那步真。苏定方命令萧嗣业和回纥婆闰追击贺鲁。当时天下大雪,众将要求雪停以后进兵。苏定方认为正可趁天雪之机,攻敌不备。于是唐军冒雪昼夜兼程前进。至金牙山,纵兵破贺鲁牙帐,俘敌数万人。贺鲁渡伊丽水西逃。苏定方追至碎叶水,尽夺贺鲁部众。贺鲁及子咥运逃至石国(今塔什干)苏咄城,城主伊涅达干将他们逮捕,送往石国。石国王将贺昏父子交给唐将萧嗣业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国亡。苏定方安排西突厥各部落分别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开通道路,设立驿站,掩埋死者骸骨,慰问民间疾苦,划分牧场,恢复畜牧业生产。并将贺鲁所掠夺的人口,以及牲畜等财物发还各部。从此,西突厥十姓部落在久经内讧和战乱以后,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印度和中亚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印度和中亚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