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档案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档案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为什么没有留下大量史料?
两点原因
首先,清朝修史修书。《明史》前后修了一百多年,那叫一个“精雕细琢”啊。还有十全修《四库全书》,这两个都有个特点就是修得没有毁得多。再加上文字狱,导致大量古籍失传,而部分明朝的典籍是被刻意失传,这属于精准打击。
其次,从明末到如今历经了n多战乱不说,还有清末民国那段民族极其不自信的岁月,这对古代各种典籍文物都是一场浩劫,明朝的也概莫能外。现如今外国的博物馆里还有大量的中国文物,而有的直接毁于战火也是正常,这属于无差别攻击。
明朝当然留下了大量的史料的!明朝的士大夫、文官系统那么发达,不可能不留下非常多真实的史料!主要还是它后面的清朝,四库全书和明史等等,一边在修书又一边在删书和改书,再加上残酷的文字狱,所以,今天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有许多被删减和篡改了!!!
其实,明朝也有大量的史料。明朝继承了我国封建统治者重视编纂史书的传统。从这些王朝刚建立开始,即考虑到为本王朝留存系统的历史记载。为此,从组织上、史料上作了比较周密的准备。翰林院编撰、修撰、庶吉士之类的“清贵之官”,就是代皇帝起草文件,参加修史工作的。除翰林院外,明朝设有国史馆。凡文武大臣身死而又还保持宠遇的,大体上,都要“宣付国史馆立传”。为保证编纂史书的需要,明朝对其本身活动中所形成的档案,都很注意保管整理,并制订有各种严密的规章制度。如中央级的各部、院、寺、监衙门和各省总督、巡抚等文武官吏给皇帝的题奏,各衙门之间的来往文书,在处理完毕后,都要妥慎保管起来。有些档案更显然是为了准备修史才形成的。例如,明《实录》,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按年代顺序辑录各个皇帝在其一生活动中所批发的谕旨、批示等。《玉牒》则是有关皇室皇族繁衍、婚娶、袭封、生死的登记册,体现着当时的宗法制度和皇室皇族依其亲疏所享有不同等级的特权;《起居注》则更是专为记载皇帝“嘉言懿行”的史册;而各种“史书”,就是按照吏、户、礼、兵、刑、工等六科发抄的题本而编纂成的。不但中央如此,各级地方文武衙门的档案也不许随便烧毁,每隔若干年,一般是三十年左右,还要利用来编写省志、府志和州县志。自古以来,为适应封建宗法社会的习惯和需要,许多家族都编纂有自己的族谱和家谱。
稍有名望和地位的人死后,又大都立有墓铭、行状、传略之类的东西,明清时期尤其盛行。这便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相当详细的历史档案编纂网。为各级部门修志编书准备了相当多的历史档案。史学因利用此一原始的丰富的史料而提高了质量,档案工作又因史学研究的需要获得了提高,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起到了互相依存又相互推进的作用。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许多明清时期的图书文献,其中相当一部分也其实就是当时或其后公布的档案文件汇编。这种源于档案的图书文献,在明清史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例如,《明大诰》三篇,原来是根据明太祖朱元璋口头指示的记录刊布成书的。《皇明诏全》和《皇清谕旨》等类书籍则是两朝历届皇帝诏谕文件的汇编;《明经世文编》和《清经世文编》(及其多种续编)等则主要是汇集了明清的大臣们的奏章公牍;明清许多文武大臣都有自己的文集,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乃是这些大臣们在任职期间撰写的公文。
以上是明时期本朝的人为本朝、本地、本族、本人利用有关档案写的史书。还必须注意到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后一朝代的统治集团几乎都搜集和利用过前朝的档案,为前朝修史。比如清修《明史》。
从1364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1644年明思宗崇祯帝自缢死,短短的268年间,留给后人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
施耐庵作《水浒传》
、罗贯中作《三国演义》
、吴承恩作《西游记》
、李时珍作《本草纲目》
、得徐霞客作《徐霞客游记》
。
《宋史》修了几年?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然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档案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档案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