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刺客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刺客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明风华宴会上谁刺杀朱棣?
大明风华的宴会上刺杀朱棣的是兀良卫
而刺客就是来自兀良卫。兀良卫的使臣希望朱棣能将山海关以外的土地赠送给兀良卫,但被朱棣一口回绝,还斥责了兀良卫的狼子野心。刺客的模样虽一闪而过,但也能看出是兀良卫的装束。所以刺杀朱棣的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晦暗不明,实际上是兀良卫的早有预谋。 兀良卫自感时局凶险,所以派使臣探知天意。如果朱棣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那么兀良卫自当追随大明的步伐,要是朱棣没有同意,以防不测就先下手为强,暗杀朱棣,造成大明时局混乱,从而打消讨伐阿鲁台旧部的军事***,为兀良卫获得喘息的机会。
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怎么没有救国?
锦衣卫的前身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来又改称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并专门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其领导者是皇帝的亲信,一切命令都只听从皇帝的。
这一机构是明朝为了保护皇帝安全,搜集军政情报并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工作而设立的专有机构。
之后在洪武十五年,把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都裁撤了,重新设置的锦衣卫。 锦衣卫其实是朱元璋为了控制住那些不法群臣而设置,在《明史·刑法志》中就有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所以说锦衣卫并非正规的作战部队,他只是帮皇帝进行一些铲除奸臣的工作,但其主要工作是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防止宫廷发生政变、政敌的暗杀、谋权篡位等事件。
锦衣卫并不具有与大规模敌人进行军事作战的能力,他们只是皇帝身边的一把利刃,用来对付文武百官。而且当时的锦衣卫并没有题目所说的15万人这么大的规模,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的时候一个士兵的军饷有20两左右,那如果锦衣卫有15万人的话,那朝廷对于此方面的支出至少需要四五百万两才足够。但是在1580年太仓库在京师的现金支出中,京城巡捕、锦衣卫等总的支出就只有50,000两,这足以说明当时并没有如此多的锦衣卫,大概只有2500人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5000人,所以面对李自成的10万大军,可以说是不堪一击。
有压力才有动力,强大的竞争对手可以让人变得更加优秀。原本以魏忠贤为首的东厂和锦衣卫之间共存时有相互制衡的作用,可是崇祯皇帝上位之后,就开始对朝堂的宦臣势力进行大肆清除,魏忠贤因此就倒台了,这让他所领导的东厂也连带着逐渐垮掉。
东厂和锦衣卫都是为皇帝办事,相互之间为了向皇帝争宠肯定会尽力办事,而东厂垮掉之后只有锦衣卫存在,肯定少不了傲娇,对待工作也会有消极怠慢的情绪,还可能出现对崇祯的下达的命令也会出现不屑一顾等情况,甚至可能会出现弄虚作***来欺上瞒下。
虽然说李自成杀来时,锦衣卫还是做出一定的反抗,可是北京城如此大,在北京城的士兵只有一万左右,想要守住一个城门都难,更何况守住整座城。
城门攻破时,锦衣卫的二把手李若琏***殉国,拒绝投靠李自成。但大部分锦衣卫的基层士兵都因此而倒戈投靠李自成,没办法,大家都是混碗饭吃。
指望这一点哪怕是嫡系部队,也不可能抵挡的住李自成的军队,不得不说崇祯皇帝这是在自食恶果。
明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多年以来埋下的祸根,崇祯皇帝鱼目不分,立场摇摆,害死了袁崇焕,重用的人只知道出些不南迁的馊主意,根本不顶事,可以说是崇祯把明朝一步步推向灭亡的深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单说一说。
第一,锦衣卫并非作战部队。
锦衣卫虽然名义上是有义务保护皇上,实际上类似于今天的中央警卫团,主要是保护皇帝的个人安全,防止宫廷***、政敌暗杀等等,而不是同敌人军事作战。
期间,锦衣卫还充当间谍以及 皇帝御用公检法的角色,成为皇帝的一把刀。
其实说来说去,锦衣卫不是作战部队,也不可能和敌人作战。
第二,锦衣卫规模其实很小。
很多人认为锦衣卫有10多万人,这是一种误传。
据黄仁宇老师统计,1580年太仓库在京师的现金支出,京城巡捕、锦衣卫等共50,000两。明朝末年,士兵每年也有20两左右的军饷,那么由此计算锦衣卫最多不过5000人,少则2500人,就是一个普通的卫所而已。
明朝的开朝始祖朱元璋白手起家,在战乱中抓住机会一举赢得天下,没有过人的才智是万万做不到的。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就留了很多心眼,登基之后设立了"拱卫司",它其实就是"锦衣卫"的前身,设立这个机构是朱元璋从前朝的衰败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天下权力应该由皇帝一人掌握,但是普天之下人心最难捉摸,为了稳定国家安危,就必须洞晓在朝官员的心思,而这些锦衣卫就是皇帝看不到的眼和耳。而且这些锦衣卫备受皇帝恩宠,逐渐发展壮大,其战斗力和行动力惊人,到后期竟达到了15万之多。可是在明朝灭国时,这些平日素来忠诚的锦衣卫在干什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为何没有前来救国?
锦衣卫分离国家的其他机构,它是由皇上直接管理和发展的,这支队伍服务于皇帝,只听从皇帝一人的命令,同时也承担着保护皇帝的重责任。后来这支队伍数量越来越大,需要专门的人来管理,所以这个统领必须是皇帝足够信任的人,选不对人这将是一大隐患。崇祯皇帝当时就选错了人,所以李自成攻城的时候自己孤立无援,15万锦衣卫只有一人拼死搏斗,其余人都在统领下静观其变。
可幸好骆养性只是想想罢了,只是私底下骄纵跋扈,工作上消极怠工而已,在皇帝面前依旧装成勤勤恳恳的样子,直到叛军攻城,崇祯想要锦衣卫保都城的时候发现锦衣卫已经不听话了,统领骆养性无视圣旨反而选择了冷眼旁观,他的行为也非常的耐人寻味,既没有听从圣旨的叛兵奋力抵抗,也没有出手相帮李自成,他跟他的手下一起看着明朝的都城一步步被沦陷。15万战斗力极强的锦衣卫,只有一名战士选择为君为国殊死拼搏。
曾经崇祯皇帝将自己的性命托付给骆养性,但是在最后关头,骆养性却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亲手逼死了皇帝,当时手无缚鸡之力的崇祯心里应该是恼怒极了吧,背叛的滋味、灭国的痛苦全都尝了一遍,然后见不得先辈托付给自己的江山被敌人一点点占领,最终在悲痛中离开。人心是复杂了,永远不要试探人性,也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性命和未来交付给别人,因为除了自己,无人可信无人能够给你永远的依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刺客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刺客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