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的大清是什么样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上的大清是什么样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所谓的“大清盛世”?
康熙8岁登基,内有鳌拜未死,三藩未平,台湾未收,天地会反清复明,外有蒙古西藏新疆葛尔丹,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北侵,你自己说小康熙如何统一大中国?
历史上只有大清这个朝代从头到尾自称“盛世”,所谓自吹自擂,有些成就的时间不过是“康雍乾”时期,即便把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叫作“康乾盛世”,它也远远达不到盛世的标准,而是正在衰落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次回光返照。
一、“康乾盛世”的由来
盛世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康熙晚期,公元1713年,康熙帝宣布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于是官方正式对这个时期定义为盛世。乾隆皇帝平定新疆之后,户部右侍郎于敏中赋诗称颂乾隆帝:“觐光扬烈,继祖宗未经之宏规;轹古凌今,觐史册罕逢之盛世”。朝廷给出了定义,文人跟着献媚,这段历史就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盛世。
康熙皇帝亲政的时候,国家还没有稳定下来。郑氏苟据台湾,三藩势力膨胀,西域不在版图之内,北方蒙古骑兵虎视眈眈,南明残余势力隐于民间。正是经历了康熙一朝,国内的分据势力被基本消灭,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国家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雍正期间,“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废除了数千年的人头税政策,人口得到了快速发展。乾隆时期,收复新疆,国土面积达到了汉唐以来的巅峰。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康熙前期只有几千万人口,清朝末年已是四万万之众。如果不和西方对比,也可以说是一次难得的国泰民安时代。不过,加入政治上的考量和西方文明的进步,这“康乾盛世”就成了一个笑话。
所谓盛世必须满足四大条件:
1、国家统一,政权稳定。
这个可以说康乾盛世达到了,还做的不错。
2、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乾隆时期早就偏离了这个标准。官场***,贫富不均等显现非常严重。
康乾盛世职能说是经济和民生得到了恢复,很难和历史上“开皇之治”、“开元盛世”等时代空前提升相比。更不要说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相比。
盛世是指国家繁荣昌盛、统治集团 文治武功到达一定水平的社会现象,康熙,雍正,乾隆的统治时期国家大一统,经济相对以前有所发展,还是能够算盛世的,但也只是封建社会的余晖罢了
反对这个答案下的“只有大清吹过盛世”的说法。中国历史上自称是盛世的朝代还真不少,我们随便一搜,就有汉代“汉武盛世”,唐代“***盛世” ,明代“永乐盛世”这好几个呢。
不是么?汉武帝时期确实打败了匈奴,但付出的代价是“天下户口减半”,国内凡是有利润的产业被朝廷没收,一遇凶年便盗寇并起。最后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猜疑造成了可悲的内战,首都平民被强迫武装成为炮灰,和朝廷军队在长安---大汉帝国的腹心之地血流成河。
再看唐朝的***盛世,盛着盛着搞得河北军阀造反就不用说了,连开国名将薛仁贵的后人都跟着叛军一起造反。(薛刚反唐的故事原型)。
明代永乐盛世当然有不少成就,平定越南,历次北伐,迁都北京,造天津,还有郑和下西洋。可仔细想想,这些事情一古脑的都在一任皇帝任内做了,人民负担重不重?
外国人眼中的清朝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说说?
先说结论:现在都换外国人,怀念吹捧晚清时期了。今日中国的繁荣与强盛,才让这些昔日的"列强"们,无不怀念当时昏聩无能,丧国辱权,割地赔款的晚清时代!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近日报道,《纽-约-时-报》驻港记者奥斯汀·拉姆齐,在其社交媒体上,使用了一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舰队集结九龙港的照片,作为其封面。
被这个记者当作封面的这张照片,由意大利摄影师费利斯·比托,于1860年随英、法联军时拍摄。照片内容是当时的英、法联合舰队,在九龙港湾集结。
有俄网友气愤表示,驻港记者拉姆齐使用这张照片,相当于一名驻俄记者,使用一张二战时期,"集结在(前苏联)边境的德国军队"的照片一样。
最后,这名记者在各国网友的强烈抨击之下,撤下了该照片,换成了一张港区城市的鸟瞰图。
大国之巅认为,这件事说明,正因为今日中国的繁荣与强盛,才让这些昔日的"列强"们,无不怀念当时昏聩无能,丧国辱权,割地赔款的晚清时代!
当然,这件事也提醒了我们:"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早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期间,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驱逐舰,无视警告擅自闯入长江下游水域前线地区。我"三野"下属部队对其炮击,最终这艘军舰,灰溜溜地趁夜色逃出了长江口。
而在我们开国之战的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军队更是与昔日的那个英国列强直接交手,痛击英军!
1951年,志愿军63军187师,包围了英国王牌部队29旅。这个部队下辖4个营,其中的"格洛斯特营"是英陆军中,罕见具有"***"称号的精英部队,佩戴双帽徽,下场是被我军一举围歼!
俗话说的好,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进行笼统的回答。因为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有二百多年,所以如果只是简单的去回答清朝末年外国人对清朝的看法,或者说只回答康乾盛世时外国人对清朝的看法,这些都有点以偏概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打算选取清朝比较有代表的朝代去分析外国人对清朝的看法,比如慈溪在位时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清朝统治的,通过这些小点去窥寻大清王朝的总面貌。
言归正传,我们先来说说在康熙大帝统治下的清朝吧,我们都知道康熙大帝在位61年励精图治,从年少时的智擒鳌拜与平定三藩到后来的打败沙俄入侵***,这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们后世去称赞。在康熙大帝统治下的清朝无疑是强大的。这时候的中国在外国人的眼里还是一个充满着财富与机遇之地,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小农经济使得中国没有完全的“对外开放”,再加上当时还不那么完备的交通系统,所以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还是很片面,除了极少数的长期在中国居住的来华使者“中国通”,就比如像汤若望这些学者型的官员,他们是真正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并且参与了中国的[_a***_]与发展。大部分外国人还是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来了解的中国,认为中国遍地充满着黄金,遍地充满着瓷器、丝绸、茶叶。这时候的中国在外国人的眼里无疑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国度,是一个值得去探索和冒险以及值得去建交的国家。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慈禧“老妖婆”在位时清朝是如何被外国人看扁的。美国汉学家、外交官卫三畏在他的著作《中国总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中国总的来说是一个了无兴趣和不文明的民族,对他们,你尽可以嘲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什么强大了许久的中国会被人看扁呢?学过中国近代史的同志们都了解,中国近代史是屈屈的历史,是充满着伤痛的历史,是我们应该牢记并且反思的历史。通过***战争,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他们发现中国确实充满了利益,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中国的不足,那就是面对近代化不知进取,固守着封建传统思想,固守着老一辈的腐朽文化。面对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清朝统治者(此处指慈禧太后)不但不知道改革反而还拿着军队的军费给自己过生日,试问这样的国家如何走向复兴之路?当然清朝的洋务运动以及维新变法也是有所成效,但是我们在此不谈,我们并不是说清朝一无是处,只是在客观的去分析为什么清朝当时会被人看扁。
通过对康熙大帝和慈禧“老妖婆”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外国人对清朝的看法分为二种,一种是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缺乏对中国正确的认知,认为清朝是一个强大且充满文化底蕴的国家,这个也是事实,因为康乾盛世给中国带来的繁荣也是众所周知的,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有证可考的, 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就曾经非常推崇孔子的思想。接着我们说***战争后的外国人对清朝的看法,总的来说这个阶段基本上外国人就开始看不起清朝,开始逐步认清了清朝的***跟无能,因为工业革命让清朝不得不参与世界市场运作,也让清朝的真实面目让世界众多国家所熟知。
当然外国人对清朝的看法不可能只是这些,上述观点只是我的一点想法,如果你有什么好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参考文献:
《清史》
《明信片清末中国》
《中国人的德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的大清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的大清是什么样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