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禁军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禁军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的神策军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大唐中后期关中得以保存,驻扎在首都的常备武装不容忽视,那就是唐朝的禁军—神策军。
神策军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建立的:公元745年,也就是天宝13年。击败吐蕃收复黄河九曲地区之后,大将哥舒翰要求在襄阳县设立洮阳郡,并将成如作为太守,担任神策军指挥使。这就是最早的神策军的雏形。大约2000人,主要任务是对抗吐蕃。这使得神策军和随后的禁军不同。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前,朝廷命令大量边防部队平息内乱,神策军也被招募到中原地区。公元759年,参加了相之站。神策军因在卫伯玉的努力下,击败了史思明三千人的袭击。使得神策军赢得了肃宗的青睐。完成了从边防军到藩镇军的转变。从那以后,在鱼朝恩的领导下,神策军成为了禁军。
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原为西北的戍边军队,后进入京师成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逐步发展成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唐朝维持统治的最重要的军事支柱。
唐朝的宫廷警卫制度是怎样的,越详细越好,谢谢了?
由于唐代前期实行府兵制度,所以在朝廷设立十六卫。十六卫的名称,唐代前期变化甚多,到唐玄宗开元时方大体上固定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右左威卫、右左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其中前十二卫均管辖府兵,只有后四卫不辖府兵,负责京城和宫殿诸门警卫以及皇帝的贴身宿卫。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和将军二人统率,下有长史、录事参军总管各卫日常事务,仓、兵、骑、胄四曹分别负责俸禄、给养、考绩、宿卫、马匹、兵械等具体事务。十六卫直接统属于皇帝,但他们没有调兵的权力。需要命将出征时,一般由皇帝和宰相议定后,颁发诏令到兵部,由兵部再发下符契,与诏令一起同时颁下各折冲府或州郡发兵。除十六卫外,东宫官中还仿照十六卫建制设有十率府,各设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统管,下辖一定数量的府兵,作为太子的禁卫部队。以上十六卫总称为南衙诸卫,因其官署均在长安、洛阳两京宫城之南的皇城内。
唐高宗时,由宫城北门玄武门禁军发展而来的北衙禁军开始兴起,逐渐取代南衙请卫的职能。南衙诸卫则由于府兵制的废弃,逐渐成为闲司,其长官大将军、将军也变为武官升迁的官阶,不再拥有实际职权。
最先设置的北衙禁军是左右羽林军,玄宗时设左右龙武军,肃宗时又设左右神武军,以上称为北衙六军,各设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三人统率。唐代宗时再以神策军列入北衙禁军行列,德宗以宦官任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统率,因此神策军势力迅速发展,凌驾于北衙六军之上。唐代后期,北衙六军的大将军、将军等职也逐渐成为武官迁转的官阶,实际并无兵权。
唐代南衙诸卫与北衙禁军是什么关系?三卫五府是属于其中的吗?
并列关系 北衙禁军数量相对少,只负责皇宫禁卫,皇帝个人的诏令(中旨)就可出兵、快速反应。
南衙诸卫是主要军事力量,调兵需要通过皇帝正式圣旨(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尚书仆射附属)、兵部调兵函等一系列正式、繁复的公文,才能调动。中间有门下省可能会认为不合适“封驳”,然后中书、门下相互扯皮……相互制约、预防反叛、但是效率低。三卫五府直属皇帝,人数更少,名义上有宿卫之责,实际上多是“礼仪性质”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禁军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禁军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