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宦官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宦官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有哪些?
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有王振,曹吉祥,吕芳,冯保和魏忠贤等。这些太监在明朝时期曾经一度权倾朝野,掌控明朝的朝政大权。
王振是明英宗的太监,蛊惑明英宗御驾亲征,导致了土木堡之变,使得明朝开始衰落。曹吉祥帮助明英宗复辟,发动夺门之变。冯保在万历皇帝时期帮助张居正改革,使得明朝强大。
明末天启年间,宦官专权,魏忠贤……信王是谁?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终年34岁。
综上所述,信王就是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
明朝宦官专权,甚至能威胁皇权,为何却会轻而易举地被皇帝除掉?
朱元璋建国后专门打造了一面铁牌,悬挂在宫门之上。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可以说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很多人都知道太监专政带来的弊端。
可讽刺的是,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权,但恰恰是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最有权势的时代,被人们称之为“最大的太监帝国”。
明中后期皇帝大多不理政事,从朱祁镇开始,王振成为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不仅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还鼓动英宗朱祁镇亲征,结果全军覆没,皇帝也被敌军俘虏,使明朝元气大伤。
从那以后,明朝又出现了汪直、刘瑾、冯保、魏忠贤等等众多著名的权宦,这都是从王振开始的。
今天我们用魏忠贤讲讲为什么明朝太监容易专权 却又容易被皇帝除掉?
魏忠贤
魏忠贤只是个街头流氓出身,可以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无赖。因为巴结大太监和傍上了皇帝的奶妈,才得宠。当然,像魏忠贤这样,能从底层混到这个位置,肯定是浑身的心眼,手腕权谋,自然不差。
此人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明朝的宦官专权,从本质上讲是无法威胁到皇权的。这一点同汉、唐时代的宦官专权,还是有所区别的。为什么这样讲,有以下三个理由。
一、明朝的宦官专权,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皇帝有意放纵的结果。
汉代(东汉)是一个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掌政权的朝代,由于皇帝的纵容导致了宦官势力,最终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致于最后酿成十常侍之乱,东汉王朝也因此而一厥不振。
唐代则在其后期,将中央禁卫军都交到了宦官之手。导致了最终皇帝被架空,皇权大受削弱的后果。甚至有几位皇帝都被宦官随意弑、废。
明朝则与之不同,明朝皇帝始终没有放松对军权、***的掌握。他们对那些专权的宦官,釆取的是利用手法。利用宦官去干一些皇帝不愿干、不能干、不肯干的事。
而这都是些什么事呢?大多是皇帝与朝臣集团斗争的事!皇帝为了压制朝臣们对皇权那唯我独尊的挑战,而不得不釆取利用宦官对朝臣们进行打压的手段。
因此在有明一代,就算宦官的势力再大、能力再强,也不过是可资皇帝利用的工具罢了!既然只是工具,那么作为主人的皇帝,自然就可以对他们任意更换、生杀予夺了!
二、明朝皇帝根基未倒,最终裁决权仍在皇帝之手。
明朝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建立起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统治秩序与制度,使得皇帝始终是这一秩序难以绕过的中心。
明朝外有分封于各地的藩王,让他们行使屏卫皇帝的权力——虽然在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后,藩王的权力受到了制约与削弱,但是在地方上他们依然还是一支不可低估的有能量的势力。
明朝的宦官专权问题是众所周知的。即使一个没有什么历史知识的人,通过一些电视剧、电影也可以了解到一些。不过历史并非电影那么简单!
答案就是:
第一,明朝宦官没有兵权。
也许人们会非常惊讶:明朝宦官不是有兵权的吗?他们可以监军,坐在中军帐的最中间的宝座上,口衔天宪,穿公侯服,谁敢不听指挥呀?
的确,明朝的宦官可以监军,其差遣叫监督军务;而且军中排座次,镇守太监居中,总督居左,总兵居右;但是,这只能说明宦官是皇帝的特派员。有地位,但不等于有军事指挥权。地位和权力并不是一回事。
明朝的确有过宦官指挥军队作战的历史纪录,比如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部队归其指挥。土木之变以后,明朝取消了宦官的作战指挥权。
明武宗宠信宦官,为了平定安化王叛乱,任命太监张永总督军务,有指挥作战之权,但张永并没有行使指挥权,真正行使指挥权的人是提督军务的文官杨一清。为了平定刘六、刘七,明武宗任命太监谷大用总督军务,但实际行使最高指挥权的人却是提督军务的文官陆完。此后,明朝再也不曾任命宦官指挥作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宦官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宦官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