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靖难历史,明朝靖难***

kodinid 5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靖难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靖难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靖难遗孤是什么历史事件?
  2. 靖难之役战线怎么样?明朝政府军为何战败?
  3. 明朝“靖难之役”四年战祸,这个锅该由谁来背?朱棣还是朱允炆?

靖难遗孤是什么历史事件

靖难之役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他看到自己的叔叔们各个兵强马壮,已严重威胁了自己的统治,于是在齐泰,黄子澄等人建议下削藩。朱棣得知此事后,开始装疯麻痹朱允炆,而朱允炆一直没有放松对朱棣的监视。朱棣回到北平以“清君侧”为名,立即发动了靖难之役,很快就攻占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明朝靖难历史,明朝靖难事件-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靖难遗孤”是在靖难战争中遗留的孤儿。

靖难之役,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按照朱元璋设计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制,应该能够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江山

明朝靖难历史,明朝靖难事件-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然而,文弱的侄皇帝与身边的书生们未能掌握制约桀骜不驯的叔王的办法,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在这场战争中,皇亲国戚们纷纷参战,投向不同的两个阵营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这场战争是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削藩而引起的。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明朝靖难历史,明朝靖难事件-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代大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在《明史十二论》中将“靖难之役”、景泰末年的“夺门之变”以及嘉靖初年的“大礼议”称为影响明朝历史走向的“三大案”。

靖难之役战线怎么样?明朝***军为何战败?

发起靖难之役的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朱棣(1360年一1424年),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任皇帝,年号永乐在位22年,享年64岁。

靖难之役的发生表面上看是因为朱允炆打算削藩所引起的权力斗争,实际上其根本原因还是出在皇权宗室分封制,那种***腐朽的“家天下"的观念始终贯穿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准则,这是农耕社会的顽疾和弊病。

造成朱家骨肉相残的始作俑者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初,朱元璋一面限制削弱各级官吏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为此不惜大开杀戒。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各重要地区世袭藩镇,形成很多权力很大的半独应***,游离于中央***之外分封制发展到最终结局必然是威胁或颠覆中央集权。

建文元年八月,朱允炆起用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十三万讨伐朱棣,到了真定,两军吒滹沱河交战,耿炳文战败,退守真定,不在同朱棣的燕军交战。朱棣知道耿炳文是老将,有丰富的做战经验,所以围困了三日就撤军了。而朱允炆以为老将不能战,就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取代耿炳文,这一刻起他就注定要失败了。朱棣听说后大喜,说道:“李景隆乃膏梁子弟,不习战阵,必被我所败“。

十月,朱棣留下太子朱高炽防守北平城,他带领人马去解永平之围,并顺道进军大宁收编了宁王的八万精锐铁骑。李景隆见朱棣离开北平立即率大军进入到北平城下,正值寒冬时节,朱高炽命人往城墙上泼水,立时结为冰墙,攻城士卒无法攀爬。李景隆只好在城下驻军。
十一月,朱棣回师,城内守军也冲杀出城与朱棣军内外夹攻,李景隆大败而逃。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与武定候郭英及安陆侯吴杰等合兵六十余万,进军白沟河,与朱棣的燕军激战
都督瞿能父子骁勇善战,多次打败朱棣的燕军,由于统帅无能,号令不一,没有把握战机,结果被燕军反扑,并纵火焚烧军营,结果李景隆溃逃,士兵被杀或溺死不计其数。

朱棣打败李景隆后一路高歌猛进,先攻陷沧州,又攻陷山东的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等地,由于轻敌在东昌被铁铉打败,朱棣的亲将张玉战死,朱棣也被铁铉围困,险些战死。应此对铁铉耿耿于怀。朱棣绕过济南,由东河、汶上、邹县而至江苏境内的徐州。这已经是建文四年二月了,燕军陷宿州过淝河后与总兵何福和徐辉祖在齐眉山大战,燕军士兵多是北方人,不习惯南方水土,损失很大。

就在这决战关口,朱允炆却抽调徐辉祖的军队回防南京,燕军抓住时机大举反攻,反败为胜。最后经杨州、高邮、镇江一路进抵至江浦,与金陵隔江相望。

朱允炆的***军的失败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人不当,放着老将耿炳文和铁铉不用,却起用草包李景隆。二是不懂军事却随意干涉前方军事活动,造成指挥混乱,士气不稳。

明朝“靖难之役”四年战祸,这个锅该由谁来背?朱棣还是朱允炆?

朱允炆毕竟还是太嫩了,而且老朱把开国名将都杀了个精光基本,留下那几个儒生,什么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凡老朱像李世民那般,给朱允炆留下个好点的班底,也不至于如此。

朱允炆本身又是妇人之仁,既然都已经逼死好几个藩王了,到了朱棣又手软了,这种时候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快刀斩乱麻才行。

所以要说背锅,归根到底还是老朱得背!

背锅之人非朱棣莫属。

其实这个问题用不着我们这些人来回答;朱棣的子孙们已经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选择。

"靖难"二字始终贯穿在明朝历史中时隐时现,在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吊死在煤山以后,南明皇帝公开为朱允炆***,并且给了他一个谥号叫做"让皇帝";首次承认他爷爷的爷爷奶奶爷爷的皇帝上别人"让"的;

这也许就是因果报应,也许是朱允炆在天之灵保佑,终于还了他的"清白"。

让我们一起回到五.378年前——

1644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盛夏,但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却依然凉意袭人,各地也屡有“夏雪不止”的反常气候报告;

如果去查阅气象历史报告,此时的东亚各个进入了"小冰河期";

这一年(1644)的四月(1644),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大明王朝最后一代天子朱由检(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

一个多月前,朱由检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年号为“弘光”;

此时南明小朝廷做的不是思考如何回到北京,重新统一朱家江山社稷,而是做了一件令现代人匪夷所思的事——

这个锅只能朱允炆来背!!

大的方面来说:

一方面靖难四年,皇帝是朱允炆,他是老大,他不承担这个最大的责任,让谁承担?认为合格锅让别人来背的人,可想现实中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一点责任都不敢承担的人,和国军那句:“不是我军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有何不同,否定朱允炆是最大责任的人和国军有何不同?

另一方面,靖难四年的结果就是朱允炆失败了,他不扛下所有,还要谁扛?

再往细的说:

1、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就不让诸王爷进京奔丧,人家朱棣只身奔丧,又没有带兵,都快到南京了,结果被拦回去了,不让人家儿子为父亲奔丧,这是当侄子的人该干的事吗?

2、朱元璋设立的藩王政策,结果朱元璋死后不到一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全部都被废,湘王举家自焚,朱允炆还给人谥号“戾”,这是个侄子该干的事吗?

而且朱元璋也知道藩王很容易尾大不掉,所以设置了许多限制措施,虽然明朝的藩王们比起汉、晋的藩王们差远了,他们平时只能拥有三卫兵马,明朝一卫5600人,三卫也只有一万多人,战时才可以节制当地的兵马,日常的兵马管理属于五军都督府,同时也只有战时才可管民,日常的牧民是由布政使司完成的。

3、而且朱允炆这不是在削藩,而是在削王,就算这些王爷们不是藩王,至少也是亲王,而你看看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这五王,有死的,有废为庶人的,这是个皇帝该干的事吗?

4、朱允炆为了防着朱棣,让朱棣把三个王子送到南京,朱棣送也送了,甚至逼着朱棣装疯卖傻,就是为了躲过朱允炆的“削王”,还要派兵秘密逮捕朱棣,结果张信看不下去了,将消息透露给了朱棣。

这个锅当然应该由年纪轻轻且政治上非常不成熟的建文帝朱允炆来背了。否则,燕王朱棣会动起兵的心思、敢动起兵的心思吗?爷爷的余威和父亲的仁德在,他应该是可以做一个有为之君的。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十六字纲领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和常遇春北伐攻取元大都时向天下发布的檄文。由此可见明太祖对于汉族传统儒家宗***理的重视。登基称帝后,长子朱标便很快被立为皇太子。按说这是个德才兼备的太子,只可惜天不***年突然离世,老朱最终还是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果。除了幼年夭折的老九和最小的二十六,按说生育能力极强的老朱这时候还有不少于二十个儿子可以立为太子。可深信立嫡立长宗法的老朱还是将朱标存世的嫡长子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并亲自教养。为了给这个宝贝大孙子扫清继位障碍,老朱甚至连自己的儿女亲家、曾经在***儿海大破北元的大将军蓝玉都给诛杀了。但让人不解的是,如果真要把这个年纪轻轻的宝贝大孙子稳稳送上皇位,你老朱同志难道就没有想到过你那些正值壮年且虎视眈眈的儿子们吗?朱标在世时这些叱咤沙场的兄弟们还可以老老实实为朱明王朝守卫边疆藩篱,可大哥不在了他们还能对这个大侄子俯首帖耳?况且这个大侄子还总想废了他们的权力。

英年早逝的皇太子朱标

老朱在时这个问题还显现不出来,等到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后矛盾就激化了。俗话说:武人打天下,文人治天下。洪武爷自然是英雄盖世的马背天子,几个年长的皇子也是继承了老皇帝的英武。然而轮到建文帝朱允炆时,大孙子可就是从小被一帮子大儒给教育成了谦谦君子。深得他宠信的文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整天在耳边鼓噪削藩加强皇权。血气方刚的年轻皇帝哪受得了这种鼓噪,热血上头之下周王、齐王、代王、湘王、岷王短时间内先后被废,湘王被废后因畏惧而***。战功赫赫且作为明太祖在世最年长的皇子燕王朱棣被逼得装疯卖傻住猪圈才逃过一劫。

明太祖分封藩王属地示意图

当年功劳和威望极高的汉武帝[_a***_]尚且还要通过温和的推恩令缓缓剪除刘氏藩王羽翼,一个尚未在朝中站稳脚跟的少年天子怎么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通过这样刚猛的手段对付自己的叔叔们?

汉武帝推恩令示意图

如此苛政之下,再有道衍和尚姚广孝的游说,朱棣终于举起了反叛建文帝的大旗。先后击败耿炳文和李景隆的燕军逐渐强大起来,得到宁王朱权朵颜三卫蒙古骑兵助战后的燕军更是势不可挡。历经四年征战,燕王朱棣终于进入南京结束了建文帝的统治,改元永乐的他终将明朝推向极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靖难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靖难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老朱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