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 科考制度的演变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 科考制度的演变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科考几年一次?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以上为正常情况下的科举时间,另外有些皇帝在登基的时候加开恩科,换掉一批前朝的官员,这也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表现...还有在国家内乱的时候,也有停止科举的时候。
一般是三年一次。
考童生是第一步。考童生就是考秀才,要经过由知县主考的县考、由知府主考的府考和由省里学政主考的院考,取得秀才资格。 有了秀才身份,便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
乡试是省里的考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环节。乡试又叫秋闱,都在秋天举行。试题由皇帝亲定,考上就称举人。
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即进京赶考,会试也叫春闱。通过考试的人取得“贡士”称号,也就是“进士”。
中了“进士”就可做官,但官大官小取决于最后殿试。殿试一甲取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共取一百到三百人不等。头甲和二甲前七名次序由皇帝钦定,之后一、二、三甲按成绩排序填写金榜。金榜有大小两种,小金榜奏呈皇帝御览,大金榜则张贴于长安门外。
明朝科举制度不同于前朝的是?
明朝科举考试与前朝最大的不同就是考试范围,明朝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死板的“八股文”,所述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影响方面也有所差异,明朝科举“八股取士”更加公平,但是也使读书人脱离现实。
宋明科举制度有何不同?
宋代与明代虽然都全面推行科举取士的制度,但具体的制度设计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从科举考试的形式来看,宋代的科考只有两个层级:地方***主持的发解试与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报考发解试,考试合格,即获得一个解额,可以参加省试。后来又增加一个殿试,不过殿试例不落黜,只排定名次。
明代的科考有四个层级:童试、乡试、会试与殿试。只有通过童试、获得秀才功名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而童试又由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关卡组成,想得到秀才的功名并不容易。考试层级增加,是明清科举考试不同于宋代科举的一大特点。
从科举考试的内容来看,宋代科考的内容非常丰富,分进士科以及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明经诸科,各科的考试题目是不一样的,如进士科的考试题目包括经义、诗赋、策论等等。
明朝的科举则非常单一,定进士为唯一科目,且偏好以僵化的“八股文”取士,判词、策论、诗赋虽然也是考试科目,但不受重视,如同走过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 科考制度的演变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 科考制度的演变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