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收缩,明朝历史收缩的原因

kodinid 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收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收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如何看待明朝仁宣时期的全面战略收缩?

如何看待明朝仁宣时期的全面战略收缩?

宣德九年,奴儿干都司的职能彻底消失,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政策由都护转向羁縻;宣德五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随着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死在返程途中,大规模的航海行动也开始取消;宣德二年,安南击退明军,获得独立,结束了明朝对于安南20年的统治此时距离明朝建国,不过六十余年。相比于汉朝建国六十年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开拓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经营西域,以及唐朝隆基前期一直在西域扩张,一度使得唐朝势力达到中亚,明朝的大规模收缩,的确是一种异象。至于其原因,应当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财力不足以支持继续扩张或保有之前扩张所获得的领土。仁宣之前的永乐时期,朱棣大规模对外用兵,并且六次进行大规模的航海运动,其花费巨大。首先,对于蒙古的作战,朱棣一共是五次大规模对蒙古用兵,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大





明朝历史收缩,明朝历史收缩的原因-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永乐皇帝五次远征蒙古,其实并没有能够给予蒙古太大的打击,蒙古时不时进犯边境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而明朝却因为多次大规模集结兵力远征,导致了财政的大量消耗和军心的动摇。其实在1421年,朱棣决定第四次出兵蒙古时,户部尚书(管理财务)夏元吉便以财政紧张为由劝阻朱棣,但朱棣并没有听从,反而囚禁了夏元吉,户部侍郎方宾因此而***。

而从朱棣第五次征讨蒙古以后,他实际上已经看清了,蒙古问题他不可能解决,他由此改变了明太祖时期的在塞外建立卫所的措施,而将重要卫所迁到内地,这也标志着他对蒙古的进攻战略失败,而转向防守

所以,明朝在北方的收缩,从永乐后期就已经开始。而永乐皇帝五次劳而无大功的出征行动,却造成了财力的巨大消耗,也正是因为如此,永乐皇帝才撤回塞外哨卡。他的五次远征,可谓得不偿失。

明朝历史收缩,明朝历史收缩的原因-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远征尚且如此,更弗论对安南用兵,大航海以及大航海带来的诸多支出(赠送给朝贡国的礼物等),这一切,预示着明朝的进取势头已然终结。

其二,宣德皇帝本身便倾向于经营内政而非对外扩张。从明史记载可以看出,明宣宗***取的政策主要是在休息民生方面,以及制度完善方面,这使得他的重心已然不在于对外。这固然和永乐时期留下的烂摊子有关,但和宣德皇帝本人的政治理念也存在联系。

其三,相关人员的短缺。明朝的杰出将领,随着朱元璋,朱棣的大清洗已然消失殆尽,而明宣宗时期由于制度的完善文官的势力渐渐崛起,武将逐渐不受重用。彼时的武将,除张辅拥有丰富作战经验且负有盛名之外,其余并无突出。如此一来,绝无进取的可能。

明朝历史收缩,明朝历史收缩的原因-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归根结底,明朝之所以在短短60年间就开始转向保守,还是和立国基础有关。明朝对老百姓严格的人身控制制度,导致了其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撑其大规模的开拓;而明朝第三位君主的短视,则造成了国力短时间巨大的透支,如此一来,明朝的大收缩,不可避免。

【欢迎诸位交流讨论!】

1.背景介绍。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仁宣二帝即位的历史背景。仁宣二帝即位之前是永乐大帝在位,历史上但凡有大作为的皇帝,无不都是体现在开疆拓土、兴建大型工程等,比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永乐帝也不例外,有的甚至导致帝国直接毁灭,比如秦朝二世而亡,隋炀帝也是。

我们先看看永乐朝有哪些特别烧钱大工程和军事行动。

1)修纂人类最大类书《永乐大典》。2)迁都北京,兴建故宫。 3)派郑和六下西洋。4)南筑武当(十几万人修建,规模很大,创下多个世界第一)。 5)修建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南京大报恩寺(毁于清朝太平天国时期)。 6)修筑世界上最大的铜钟,300年后,沙俄彼得大帝想超过他,最终功亏一篑,这是技术活。 7)重建长城,现在大家看到的基本都是明长城。 8)五征蒙古,历史上第一个远征漠北的皇帝。 9)设立奴儿干都司,宣誓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地位。 10)驻兵库页岛,历史唯一。 11)征服安南。 12)大规模移民云南贵州,使云南贵州拥有纳入中华核心版图。镇压地方叛乱,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进一步加强对贵州的控制。 13)疏浚大运河。 14)设立旧港宣慰司 15)设立三大营,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 16)首次将南沙和西沙群岛纳入中国版图(今天还在使用永乐群岛、宣德群岛等名称)。17)靖难之役。18)修建明孝陵➕明长陵。

上面哪一个都是特别烧钱的工程,大家都知道秦朝修长城,隋朝修大运河元朝治理黄河都让帝国元气大伤,甚至直接导致灭亡明成祖一个人短短20年就干了这么多事。前提是国家得有钱啊,所以,永乐帝把朱元璋积攒的钱,全花光了,严重透支国力。

2.这是无奈之举。

这个不难理解,主要就是由于永乐年间国家的大动作太多,导致国家损耗比较严重,国家急需要休养生息,否则国家极有可能提前崩溃。也正经过了“仁宣之治”,明朝的国力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最终成功延续了近200年。

朱棣虽然是一代雄主,但在他统治之下国家的动作实在太多了一些,例如五征漠北、郑和七下西洋、南征安南、编纂《永乐大典》、大修武当山宫观等等,永乐年间虽然被称为盛世,这些行动也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同样对国力的损耗极为严重。尤其是占领的安南,更是成为了明朝的“鸡肋”,明朝在占领安南之后,当地居民经常组成义军不断反抗,导致不得不在当地驻留大量军队,而安南又距离过远,纵观整个占领时期,其实明朝在安南是严重入不敷出的,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朝形成了持续消耗。

所以,仁宗、宣宗时期的战略收缩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被动选择。正如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实行全面打击之后,国家已经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凋敝,汉武帝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诏,而西汉也是在经历了汉宣帝的休养生息之后才缓过来。明朝也是在经历了“仁宣之治”之后国力才缓过来。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仁宣时期的战略收缩间接导致了瓦剌的崛起,从而间接导致了后来“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但站在仁宗和宣宗的立场上来看,恢复国力已经成了当时的首要任务,而且他们并不知道之后会出现“土木堡之变”。此外,如果仁宣时期不选择战略收缩,而是持续对瓦剌进行打击,或许“土木堡之变”不会发生,但百姓的负担无疑会持续加重,恐怕明末天下***的局面会提前上演。

所以,我认为仁宣时期的战略收缩是符合当时国情的,积极的作用更大,而也正是有了“仁宣之治”,明朝在经历过“土木堡之变”后才没有迅速垮掉。正如谷应泰所言“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收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收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安南 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