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油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油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末清初剥橙派的创始肖像画家是?
曾鲸与李在、吴彬、宋珏是明代莆阳最杰出的书画家。他擅画肖像,继承传统技法,汲取西洋画手法,形成注重墨骨、层层烘染、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人物肖像注重点睛,有“如镜取影,俨然如生”美誉,形成了“波臣画派”。他的画作曾流传到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鲸(1564—1647),字波臣,别称波臣父,晚号蔗园老人、蔗庵、蔗第等,明兴化府莆田县人。曾鲸主要在南京、苏州、上海、杭州、余姚和乌镇等地从事肖像画创作。《中国绘画史》赞誉他的肖像画,在明代近三百年“首屈一指”。《侯峒曾像》(今藏上海博物馆)、《王时敏像》(天津博物馆)、《张卿子像》(浙江省博物馆)、《赵庚像》(广东省博物馆)都是他的传世名作。曾鲸晚年居于南京牛首山,视力有所下降,不能看清细物,在为牛首山的僧人画完八十一代祖师像后,于清顺治四年(1647)去世。
苏眉长什么样子?
苏眉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出现于明代。由于苏眉史传里没有头像、油画等形象资料,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她的具体长相。苏眉的主要贡献是她教育四个儿子成才,其中尤以长子李时中的成就为最高。苏眉在历史上被视为女性教育的楷模,她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如何从“中国角度”去分析西方写实油画作品?
油画的起源来自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十五世纪左右,西方油画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平面的画面变成立体三维的映像。明朝后西方传教士把西方油画、素描的***、光影以及虚实带来了咱们知道以平面国画来表现的方式。咱们现在所有的油画(特别是写实古典油画)都是在模仿或发展西方的艺术文化。
从“中国角度”分析西方写实油画作品
西方写实油画和中国画一样都属于图像视觉艺术,观赏者都是通过“视觉审美”,也就是说,无论是西方人看中国画,还是中国人看西方油画,该有的好奇心都是一样的,审美的形式也是一样的,并不存在“外国的月亮特别圆”的思想,比如,国画***张大千向毕加索请教艺术哲学理念,毕加索反而对张大千说“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在中国”,同样的,毕加索平日里也在学习中国画,张大千给了他一些方法建议,
一切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好奇,即使我们从“中国角度”去分析西方写实油画,得出的很多结论,都和西方人分析他们自己的写实油画是一样的,至少不会有很大差异,西方写实油画作品中的“构图、色彩、线条、光影”以及素描基础,我们东方人,中国人,同样可以感受到,并不是说从“中国角度”就是以欣赏中国画的方式去认为西方写实油画只有线条色彩的存在(中国画是线条造型艺术),
还有就是,中国画也有宗教神话题材,如果从“中国角度”去分析西方写实油画,也能理解西方宗教神话题材油画的含义,只不过国画的宗教人物和油画的宗教人物,各自的形象特征不一样,前者“线条感”,后旨“立体感”;写实油画的人物接近现实,写意国画人物偏离现实,就从这方面来讲,以“中国角度”的宗教文化去分析西方写实油画,完全没阻碍,也不存在看不懂,理解不了,除非我们从未有过宗教题材的国画,那么从“中国角度”就无法理解西方写实油画,
即便我们是以“书画同源”的中国角度去分析西方写实油画,同样能理解西方写实油画作品的寓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中国书法反映的是万物哲理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的艺术,故而,中国画也是如此,虽然西方写实油画和书法无关,但它也和万物哲理,人的精神境界相通,所以说从“中国角度”分析西方写实油画,同样会去领悟其背后的哲理,而并非只看表象,
更主要的是,写实油画不只是在西方才有,不只是在有过文艺复兴运动的欧洲才有,写实油画现在已遍布全世界,在我们中国也有写实油画,这说明了什么呢?可以好好想想。说明了,西方写实油画已成为世界油画,它的文化载体非常之大,比如,具有中国文化的写实油画、日本文化的写实油画……。另外,中国油画可以“中西结合”,在技法上或形式上。这一切都是因为油画艺术是强调视觉效果,它是图像艺术,并不是文字。中国画和西方写实油画都是绘画艺术,艺术是相通的,所以以什么角度都可以理解西方写实油画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油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油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