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重步兵对历史价值,隋朝重步兵对历史价值的影响

kodinid 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重步兵对历史价值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隋朝重步兵对历史价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隋朝兵种军种是什么?
  2. 历史上隋朝军队的编制如何,多大的军职才有品爵?
  3. 隋朝的军队和农民军为何会达到动辄百万的规模?
  4. 为什么说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朝兵种军种是什么?

隋朝军种主要包括骑兵步兵。隋炀帝时期,随着战事频繁,开始从全国抽调府兵。年满二十一的,即可招募入军。而在整个隋朝,一般来说,和平时期的常备军在六、七十万左右。

历史上隋朝军队的编制如何,多大的军职才有品爵?

谢谢邀请,我是【今古纵横】的秀秀,我来回答此问题。

隋朝重步兵对历史价值,隋朝重步兵对历史价值的影响-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了方便,先回答军职和爵位的问题。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除了“世袭罔替”,一般的爵位和职务没有绝对的关联。即使你是一位武将甚至平民,只要你立了军功,或者对朝廷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都能封爵。反之再大的将军也没有爵位。所以“军职和爵位没有关联”。

隋文帝 杨坚 画像

隋朝重步兵对历史价值,隋朝重步兵对历史价值的影响-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回过头讲隋朝的军队编制。隋朝的军队编制仍旧是“府兵制”。特点就是“兵农合一”,这些府兵们和平时期种田耕地,遇到战争随时从军打仗,并且自备武器装备,就如《花木兰》中所述其父亲从军的那样。

但隋文帝杨坚还是对“府兵制”做出了改动,即废除了之前的存粹的“军户”,并入为“民户”。隋朝之前的“府兵制”很多时候是将官、士兵带着家属一起营居的,一旦打仗,农耕生产就不能正常运作。而新编“农户”后,士兵家属得到解放,战争再频繁也不会影响到生产。

(隋炀帝 杨广 画像)

隋朝重步兵对历史价值,隋朝重步兵对历史价值的影响-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隋朝的军权是集中在皇帝身上的,皇帝通过“兵部”下属的机构和官员分管军队事物。同时,隋朝将包括禁卫军在内的武装分设为十二个卫府,例如“左右卫府”、“监门府”等;各卫府的长官都是大将军衔,直接听命于皇帝,下属则有其他若干“军府”配置不一。

对于地方军队,隋文帝将“州、郡、县”***制度改为“州、县”二级制,在边境及重要州、县设立了52个“总管”,负责地方军事事物。同时通过县以下的“保、里”等行政机构分级管理在乡府兵。

先说明一下军职与品爵。品爵,个人理解品爵应该分开,品级跟爵位。

品:是区分官员等级高低

源于魏朝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一品至九品,又分正与从,共十八品。品多用在行政体系内,表示官员等级高低。

如:正三品大将军,从三品左武侯将军

爵:是一种荣誉性质的封号

爵位不同于官位,是皇帝对于功臣的封赏,并带有一定的***。品级高未必会有爵位。

如:周朝公、侯、伯、子、男就是爵位

隋文帝设置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导流隋炀帝只保留留王、公、侯三等爵,其余均废止。

比如隋朝越国公杨素,官职司徒。“司徒”是杨素的官职,为正一品;而越国公是杨素的爵位,是第三等爵位“国公”。

隋朝的军队和农民军为何会达到动辄百万的规模?

隋朝结束中国四百年大分裂。隋朝继承北魏北周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实行均田制、府兵制,开创了科举制,打破门阀贵族对***的垄断,废除多余的州,裁减多余的官员及行政机构,将人事认命权收归中央,大索貌阅,加强户籍管理,增加***管理的户数,增加税收。加强中央集权

1、隋朝大量军队参加了三征高句丽战争

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是大举兴兵,可以说是全国动员想消灭高句丽地方局部政权,三征高句丽总计直接、间接参加的人数有三四百万,参战军队有步兵、骑兵、水军等。

2、隋末各种矛盾激化,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

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使百姓不堪重负;平定的江南陈朝地区也不稳定;统治集团内部也不稳定;三征高句丽失败,种种原因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

3、隋末农民起义涉及面广,人数众多

隋末农民大起义由山东省邹平人王薄最先发起,以后席卷全国,农民军多达百余支,人数百万众。在同隋军的作战中,逐渐从分散走向联合,形成三支强大起义军河南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和江淮的杜伏威军。

4、对隋朝的军队和农民军数量要有正确认识

588年,隋朝灭江南陈朝是出动50万水陆大军。

隋末三征高句丽是百万大军。

隋朝军队参战数据有可能准确。

先说结论,人口多,兵源招募制度改善

隋文帝受禅之时,有户约360万,平陈又得50万户,按每户五人计,全国人口约2050万。

按照正史记载隋朝炀帝吞并吐谷浑后达到极盛,户口有890多万,人口4600多万

根据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考证结果,中国只有一次动用过百万大军,那就是隋朝和高句丽全面战争。

隋朝的主流兵制是府兵制。

府兵制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但免除赋税。

府兵制度和关陇门阀的兴起大家都知道是西魏时期宇文泰为了对抗东魏的高欢集团,吸收了关中陇右的汉族豪强,让他们作为中下层的军官,以自己的团队作为上层,建立的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根基的军事制度。

到了宇文护宇文邕时期,府兵制度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指挥军队的中心继续下放。在宇文泰时期是控制12大将军,最晚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就变成了开始控制24仪同。也就是说,所谓的柱国和大将军一起被挂起来,变成了一种半荣誉称号。而24仪同府,就是12卫的雏形。

这点在隋文帝杨坚的时候继续加强。并正式建立了12卫制度,所谓12个大将军,就等同于之前的12大将军,而之前的仪同大将军等于后面的每一个卫下属的将军(正式完成,要到隋炀帝)。隋炀帝上台之初,将国策由隋文帝时期的战略防御,有限进攻,变成了全面进攻。花了三年的时间修订制度,将原来的12卫制进行扩大。将之前的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改成了鹰扬郎将和鹰击郎将。这是府兵制度的下层领导,直接管理鹰扬府。同时设计了虎贲郎将,虎牙郎将,作为府兵制度的中层领导。最高层同样还是大将军和将军。使得鹰扬府的数量极速增加。鹰扬府数量增加,自然兵的数量也增加。

我是真君,我来回答。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军队特别喜欢用“号称”的方式,比如赤壁之战,曹操十五六万,却号称八十万。而到了隋朝时,隋炀帝远征高句丽的军队规模也是百万,后来的农民起义军也动不动号称百万,真的有这么夸张吗?

隋朝有些特殊,它的军队规模真的比较庞大。关于隋炀帝第一次出征高句丽的军队规模,《隋书》称:

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

军人一共113.38万,号称200万,负责后勤的民夫是这个数的两倍。仅仅是让所有大军开拔,就用了40天的时间。所以史官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关于农民起义军的规模,史书中记录的也很详细,比如在公元613年,抱团***的饥民遍布中原各地,其中比较上规模的势力就有济阴孟海公、齐郡王薄/孟让、北海郭方预、清河张金称、平原郝孝德、河间格谦、勃海孙宣雅,每个团伙,多者十余万,少者数万人;后来李密占领洛口仓后,大肆开仓放粮吸引了南到江淮、北至燕赵一共数十万人前来投靠。

《隋书》的主编者是魏征,他和编写组的文人们都生在隋朝,掌握的资料不大可能是道听途说而来;况且李世民对人民的力量极为忌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他也确实见识到了农民起义的庞大力量。

隋朝的军队规模为何这么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隋朝的人口确实多

宋朝之前,由于农作物选择有限、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医疗水平地下,再加上天灾人祸的影响,中原王朝人口要实现快速增长几乎是天方夜谭。比如当初西汉刚刚建立时,人口仅剩约1300万 ,经过60多年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汉武帝即位时人口才达到约3600万。

为什么说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府兵制就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换句话说就是全民皆兵。府兵制度下,全国各地被分成若干的兵府,没有作战任务时,府兵就是自耕农,在自家农田里耕种,进行农业生产。而农闲时间,集体进行军事训练,等到有作战任务时,府兵需要自带干粮,兵器,自备战马前往前线服兵役,替国家作战。

府兵制兴起于西魏的宇文泰,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中原沦陷,大量汉人为逃避战乱,被迫流离失所,选择衣冠南渡,北方长期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大量荒芜,新建立的西魏因此掌握了大量的荒地,为了发展经济,也为了增加人口,扩充兵源,宇文泰诏令***出面招募流民,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流民种植,农民将赋税直接交给国家,这样不仅解决了无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如此情况下,国家才有条件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

府兵制的影响就是容易出现拥兵自重的现象,很容易出现军阀割据的现象。手里有了枪,就想当草头王,唐朝初期,由于李建成和李世民各自拥有府兵,结果祸起萧墙,玄宗后期,随着藩镇[_a***_]的设置,拥兵自重的安禄山发动叛乱,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陷入了长期的藩镇割据,最终在军阀混战中退出了历史。历史又进入以府兵制为主体的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分崩离析大乱不止。

府兵制是西魏权臣宇文泰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养兵体制,隋朝时完善,唐太宗时最强盛,到唐玄宗安史之乱时被募兵制取代,流行了近二百年。府兵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朱元璋的卫所制,努尔哈赤八旗制都有府兵制影子。

宇文泰是匈奴人,后来融入鲜卑。他主政天下时形势很严俊,东面是老对手高欢把持的东魏,南面是梁朝,军事制度比较完备,天下三分,而他控制的西魏比较弱小。宇文泰手下军队比较杂,有贺拨岳系,候莫陈崇等好几拨儿,宇文泰把武川派军人集中起来来建立一种军民合一的制度,即府兵制。

兵源主要在鲜卑人中招,平时种地,农闲时练兵,战时出征。武器和马匹自备。免除府兵的徭役和赋税,在地位上高于种地农民,打仗时还可以得战利品,府兵制爆发了强大战斗力。府兵制组织形式,宇文泰仿周典建立六军。

他设八大柱国,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八大柱国互相婚姻形成关陇军人集团。宇文泰和元欣是名义上的柱国,实际上有六个柱国掌兵权,附合周朝六军制度。一个柱国下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

每个将军下设两个开府,共二十四个开府。每个开府下面设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个仪同。每个仪同千人,一个柱国八千兵,总共四万八千人。府兵制有草原部落痕迹,却与原来有较大差异。宇文泰靠这支军队多次战胜强大的东魏军队。杨坚主政北周时又对其进行完善。

杨坚把相对独立的府兵并入州县,这样扩大了兵源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唐太宗李世民时府兵制达到兴盛时期,他靠这只军队东征西讨扫平突厥。到了唐玄宗安史之乱时期,流民遍地,府兵不易招收了。唐隶宗李亨在灵武称帝后只能遍地招募流民组成军队,***提供装备,府兵制走到历史尽头。

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拥兵百万,全部由朝庭供养财政负担太重。他想出一个高招,在各边防要地广建卫所。土兵平时种地练兵打仗出征。士兵机构从百户到千户到卫,层层控制。朱元璋非常高兴,不用花一分钱拥兵万精兵。到了明朝后期,卫所人口增加,土地减少,加上层层盘剥,卫所士兵穷困,战斗力低下。

祟祯年间镇压起义军时,只得花钱招兵,卫所制走向解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组建了兵民合义的八旗军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清军得天下靠八旗军队的神勇。二百多年后,八旗军队***腐败丧失战斗力,大清帝国走向沒路。朱元璋的卫所养兵法和清朝的八旗制度都有宇文泰府兵制的影子。


谢邀。

府兵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民的正规兵役制度。由西魏权臣宇文泰于公元542年正式制定实施,唐玄宗时期废除。后世的历朝历代对于府兵制或兴或废。所以府兵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服务于战争需要。一般在战乱年代,府兵制就会出现;

二,军、政合一,以军统政,便于管理;

三,优待军人,激发参军热情;

四,减少国家财政开支。

其缺点是:

一,不利于军队正规化;

二,使农民遭受军、政双层压迫,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三,容易使地方***坐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稳固;

在说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之前先了解宇文泰其人。

宇文泰,(507年――556年),宇文泰先祖源于南匈奴,后融合于鲜卑族宇文部,是南北朝时期汉化后的鲜卑人,南北朝时期西魏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在长年的混战中,宇文泰根据鲜卑旧八制的基础上总结制定出了新的府兵制。

宇文泰的府兵制,说白了就是全民皆兵,让老百姓轮流上岗,管有没有战争,今天种地的百姓明天就是士兵,今天的士兵明天可能就百姓,他最大优点就是调动全社会最底层老百姓保家为国的积极性,相当于打的是人民战争。

这样,1,是保障了国家在战时最大程底的调全国能参战的兵源。

2,是减轻了老百姓养兵的赋税。

对宇文泰的府兵制我有不同的看法。

经常看历史的人都知道,要说士兵轮流上岗,全民皆兵府兵制,三国里蜀臣相诸葛亮用的恰到好处,在两军交战战事吃紧关头,轮流回家的士兵都能照样回家探亲种地,感动的轮流回家的士兵们留下来拼死一战,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三国时期蜀国,到南北朝时期的西魏相隔十几个朝代,几百年,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府兵制比宇文泰的府兵制早了几百年。

宇文泰的府兵制充其量是在鲜卑人的旧八制上肖加修改而异,诸葛亮的府兵制才是真正意义上自创的府兵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重步兵对历史价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重步兵对历史价值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府兵制 隋朝 文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