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传位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传位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英宗传位给谁了?
分别是朱祁钰和朱见深。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势力愈发强大,发展成为两股力量,瓦剌和鞑靼,此时以瓦剌的实力更为强盛。
于是,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开始御驾亲征,临走前立了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还让异母兄弟郕王朱祁钰代理监国之职。
皇帝朱祁镇领着军队北伐,但是没想到,在路上意外遭到敌人埋伏,伤亡惨重,王振也没活下来,皇帝朱祁镇被俘掳,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
迫于压力下,孙太后不得不答应群臣的要求,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即位后,改年号为景泰,尊奉明英宗为太上皇。
郕王是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登基之前的封号,是一个王爵称呼。1457年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辟,仍封为郕王。朱祁钰死后,郕王无承袭。
明景帝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九月―1457年正月在位,在位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吴贤妃。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见濬,汉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
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于谦的冤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朱见深能够宽免赋税、减省刑罚,使社会经济渐渐复苏。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明高祖是朱棣吗?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历史上没有明高祖,只有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前是燕王。也是篡位夺权才上位的。
明高祖是朱元璋称帝后对父亲的追封朱元璋 庙号:太祖 即朱元璋是明太祖高祖和太祖,通常用在开国皇帝身上,略有区别。
庙号为高祖的皇帝,通常其在位时已经追封了他的某一个祖先为太祖(通常此祖先已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奠基人),当他驾崩后,后人便不能再追封为太祖,改为使用高祖。
比如李渊登位后,李虎(李渊祖父)被尊为皇帝,庙号唐太祖。 庙号为太祖的皇帝,通常是没有靠祖上的基业,较近的几代祖上也没有太显赫的人物,得天下后,同常被称为太祖。
比如刘邦,庙号为太祖,就是汉太祖(刘邦也有被称为高帝的说法,但高是谥号,不是庙号,不要搞错)。
另一个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啦。
不是,明朝没有高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传位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传位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