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说历史隋朝皇帝,老梁讲历史隋朝

kodinid 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梁说历史隋朝皇帝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老梁说历史隋朝皇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史官们是怎么知道历史上的绝密事件的?
  2. 大隋本来很稳固,为何杨玄感却要带头造反,从而引爆隋末大乱?

史官们是怎么知道历史上的绝密事件的?

可能大家不知道,相传中国最早的史官,要上溯到黄帝时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文字发明人仓颉。他就是黄帝的史官,正因为要记录各种事务,所以才发明了文字。

史官,顾名思义,就是记录所发生事情的官员史官通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的使馆史官,他们平常只会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会根据历史资料和其他一些资料来编撰前朝的历史。

老梁说历史隋朝皇帝,老梁讲历史隋朝-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另一类要比普通史官累得多了,他们就是起居注史官。随时随地记录皇上的言行举止,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政治上一点小事都得记下来。而且他们记录的内容是不能被皇上翻阅的,可能会有人问,高高在上的皇上居然看不了史官记录的事情,那么皇帝能不能任命一个关系自己比较好的人当史官呢?答案是不行,因为这种起居注史官都是世袭的,不是皇帝随随便便任命的。

即便皇帝也管不着,但作为一个史官,就得记录真实发生的***,所以肯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尤其是皇上更是害怕史官记录一些对自己不太好的言论,所以一些敢说真话敢按实际情况记录的史官通常是不受皇帝待见的,有时候还会引来祸端。

到了唐朝的时候,史官的地位就变低了很多,记录的史事甚至脱离了现实,比如李世民这个皇帝宝位来得可不太正宗,所以他不想被后人唾弃谩骂,于是威胁那些史官们改内容,不听皇上的话麻烦可就大了。史官们即使不愿意却也无可奈何,毕竟还得养活一家老小呢。

老梁说历史隋朝皇帝,老梁讲历史隋朝-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看此前的几个回答,都提到唐朝,并都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所谓的篡改历史。

那我就以唐太宗为例,说明一下史官是如何记录机密***的。

一、当朝历史

老梁说历史隋朝皇帝,老梁讲历史隋朝-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贞观年间实时发生的一些高层机密***,史官是如何得知的呢?

当时有一个官职,名叫起居郎(起居舍人),定额两人。他们负责记录起居注,相应的也就负责记录当时高层的机密***。

在贞观年间,起居郎拥有很大的权力,或者说很大的便利条件。当时,每天退朝之后,太宗会与宰相们私下讨论政事,讨论期间,都会有1名起居郎在场,现场记录讨论过程和内容,“贞观中,每日仗退后,太宗与宰臣参议政事,即令起居郎一人,执简记录”(《唐会要》)。

这就充分说明,太宗对于历史记录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他给了史官很大的便利条件,让史官能够接触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这其实也是对太宗改史说的强力否定。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太宗是很坦荡的,他没有那么多的见不得人的秘密,他与宰相们私下议论的,也都是能摆在台面上的、经得起历史记录和检验的事情。这样一个坦荡的人,说他会去改史,我绝不相信。

由于贞观年间起居郎得以亲临高层讨论现场,因此,贞观年间对政事、包括一些比较机密的政事的记录,是非常完备的,“由是贞观注记政事,称为毕备”(《唐会要》)。

可惜的是,这一制度没能坚持下来,到唐高宗李治的时候,许敬宗、李义府,这两位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他们不希望史官把他们的龌龊事情记录下来,因此,上奏高宗,要求起居郎(起居舍人)在朝会后随仗退出,不得参与到皇帝与宰相们的私下讨论的现场,“其后许敬宗李义府用权,多妄论奏,恐史官直书其短,遂奏令随仗便出,不得备闻机务,因为故事”(《唐会要》)。

因此,对于高宗以后的机密事,史官就丧失了第一手资料,只能通过事后公开发布的诏令及其他存档的文件,以及***访一些当事人的方式予以记录,其准确性相应的就差一些了。

正儿八经的官方编写的历史,其实是没有什么密谋的内容的,大家去看二十四史,只有史记、汉书、三国志这三部好看,其它的二十一部,基本上就是只有史实,没情节,干巴巴的不好看。为什么

因为史记、汉书、三国志不是官方主持编写的,是司马迁、班固、陈寿自己在工作之余的业余爱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一些情节,比如模拟一下历史上的人物的对话,描写一下他们的心理活动等等,这些内容,其实完全是作者脑补出来的。特别是一些密谋的事情,说实话,既然是密谋,那就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是不可能被史家知道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密谋,都不是真正的密谋,真正的密谋,已经消失在历史中了。

其实,写进历史的所谓阴谋,要么是野史编的,要么在历史上本来就是“阳谋”。那么什么叫阳谋呢?主要有几下两种:

一是手下给老大出主意,看似是密谋,其实手下人有时会把这些想法写成奏折或者回家记个日记之类的,他们的想法就会被留下来了成史料了,另外古代的皇帝身边是有“起居注”的史官的,见过什么人,说过什么话,都是有记录的,有些秘密一般人不知道,但是在史官的档案里是有的,史官以后写历史就可以把这些密谋写进去,所以这些密谋对于当时的人而言是密谋,对于“历史”,那不是什么秘密。

举个例子吧,历史上有两个宰相,一个叫甲,一个叫乙(什么时代具体叫什么名字我都记不清了,但不影响这个例子的价值)甲老是认为乙没什么水平,平时从来不给皇帝出谋划策,国家都是自己撑着的,后来乙死了,甲负责整理乙的档案才发现,乙给皇帝写了很多奏疏,出了很多主意,甲于是觉得很惭愧。所以,密谋虽然当时的人不知道,但是是会被“历史档案”记下来的。

史学家认为“汉后无史”,因为自大汉后,史官的职责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李唐一改史官”君事必书”和“皇帝不阅史”的规矩,帝王把史官记录历史事件当成了歌功颂德的工具,就没有了正史的客观性和广泛性!

史官在汉,汉前分工相当明确,内史负责皇帝起居、朝堂、批阅等一切举止的记录。民间流传帝王幸女,史官就在旁记录!外史负责地方诸事!史官还有很多作用,比如:大史负责新帝登基策命典礼等。就不一一说了!

在唐朝以前史官用自己的眼光记录下大事,放入太庙中,如果王朝破灭,下一个王朝将取出记录开始编写上一个朝代的历史。这真的是中国古人伟大的智慧。史官的记载,可以不被当权者所掌控,当权者理论上也不能看。但也有皇帝想看看史官到底怎么写自己,所以后来有汉武帝要求司马迁篡改史记,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司马迁也要说真话,不说***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又有春秋时晋国赵盾,为了避免弑国君的骂名。在弑君前夕,出走外国,让手下***。但他还没来得及出国,手下就迫不及待的干掉国君。史官毫不犹豫地记录下来:赵盾弑国君。赵盾找到史官,说不是他杀的。史官怼他:人是你的手下,国家领导是你,国君死亡责任在你。赵盾大哭,说迟早赵家会因为这事灭亡。果真赵氏后来灭族。还有很多春秋史官的故事非常精彩。如三代人,为了记载大臣弑君,被杀了2代人,最后一个几岁小孩记录了,大臣弑君的故事。

但是到了唐太宗时期一切被改变。“宣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杀死兄弟,逼父亲退位,霸占弟妹。害怕史官写这些丑事,强行要求史官打开太庙,查看记录,改写历史,重新放入太庙。从此史官风骨不再,史书被当权者所篡改。

所以唐朝以前基本上没有野史,唐朝以后,正史,野史,满天飞。


大隋本来很稳固,为何杨玄感却要带头造反,从而引爆隋末大乱?

杨玄感,杨素之子,隋朝第一贵公子,为何这样一个人,要发动叛乱,拉开隋亡序幕呢?

先说私仇。杨素,原本就是隋首席重臣。更重要的是,隋炀帝杨广得以挤掉哥哥,承继大统,杨素是出力最多的。

可是,功高不赏!杨广继位后,一直多种敌防、限制。杨素得病后,害怕杨广加害,拒绝就医,以致病情恶化而去世!

更有甚者,杨广在得知杨素去世后,曾说:还有杨广死了,如果杨素不死,我就灭了他的族!

因此,表面的恩宠和风光背后,隐藏着刻骨的仇恨。

杨玄感本就出身顶级家族,生性礼贤下士,好结交豪杰。因此,在隋朝功臣集团二代中,拥有极高的人望。

在杨玄感选择起兵路线时,执意取李密的下策,攻洛阳,就是因为洛阳是炀帝安置功臣子弟的地方。

果然,玄感大军一到,洛阳***的功臣子弟悉数引人投之,这些人中,有韩擒虎、杨琼、来护儿的子弟,玄感因此势力大震!

其实杨玄感造反最大的原因还是隋炀帝逼得!

首先杨玄感的父亲杨素,是个隋朝的战神,常胜将军,在隋炀帝登基的时候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后来在杨素功劳太大,功高震主,隋炀帝杨广就容不下杨素了,非常想让杨素死去!

杨素在快死之前生病的时候,隋炀帝每天都要派人去看,就是看看杨素有没有死去,杨素很聪明啊,知道隋炀帝容不下自己就是让自己早点死去!杨素就放弃治疗了,不治病了,然后不久就死去了!死去的时候,隋炀帝给予了风光大葬!

但是,在杨素的葬礼上,杨广说了一句让人心寒的话:“使素不死,当夷九族。”就是说幸好杨素懂事,自己死了,如果再不死,我一定杀他九族。这句话多恨啊,多让杨素的家人心寒,尤其杨素的儿子,包括杨玄感!

隋炀帝二次远征高丽期间,隋炀帝的暴政早就搞得民众民怨沸腾,已经有很多农民起义在发动!杨玄感在北魏北周大隋的频繁的改朝换代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门之后,也有很大的野心,就在隋炀帝远征高丽之时,远离朝廷之时,发动了叛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梁说历史隋朝皇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梁说历史隋朝皇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史官 隋炀帝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