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隋朝以前的历史吗,喜欢隋朝以前的历史吗知乎

kodinid 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喜欢隋朝以前的历史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喜欢隋朝以前的历史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隋朝灭亡,给我们的启示?
  2. 隋朝已然走到末路,为何有些人还是“愚忠”隋朝呢?

隋朝灭亡,给我们的启示

大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显赫一时的,功绩颇多的大王朝,他的光芒甚至远超光芒灿烂的大唐,它的惨淡收场长令人们唏嘘不止。至于它灭亡的原因也众说纷纭,要我讲它灭亡的原因,不是他的君主荒淫,也不是他的君主残暴,更不是它的君主没有进取心,相反剥开历史面纱,可以看到它的君主比其他的一些君主做的要好,他失败的原因恰恰是他想做的更好更多,结果和现实发生抵触,超出了国家整体所能承受的能力,压垮它的恰恰是郡主的雄心壮志。

隋朝已然走到末路,为何有些人还是“愚忠”隋朝呢?

隋炀帝杨广在江都的那段时间里,长安李渊拥立其孙杨侑为帝,洛阳王世充拥立皇泰主杨侗为帝,在杨广被杀后,杀了他的宇文化及拥立其侄子杨浩为帝,打着隋朝旗号继续北上,李密为杨广举丧,打败了宇文化及,窦建德对待杨广的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礼遇有加,完全把他们当成主子来看待。

可见在隋末势力最强大的群雄之间,他们并没有反对大隋,可以说只是单纯地反对隋炀帝而已,而这其中的原因,无非是因为:

喜欢隋朝以前的历史吗,喜欢隋朝以前的历史吗知乎-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隋文帝杨坚所留下的政策不像秦朝那样严苛,而是比较利国惠民的:

杨坚本人就不是昏君或暴君,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既节俭、勤政又有治国能力的皇帝之一,他解决了西魏时期传下来的府兵制度,将原本不用做事、只需打仗的府兵归入交税阶级之中,还打破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就一直存在的贵族做官制度,开创科举制度,让寒门也能出贵子,并简化机构,节省支出,在对突厥战事中靠着开源节流积攒军费,而不至于对百姓进行剥削。

颁布《开皇律》,废除宫刑、车裂等酷刑,减死罪81条,废流放罪一百多条,轻徭薄赋,成年男子可三年不用交税等,还在与民休息之余,北击突厥,西破吐谷浑,再开丝绸之路,这一切都归功于隋文帝杨坚以及他所留下来的制度,只不过继位的杨广为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把一个本来不用做事就能延续下去的江山给活活败光了。所以对群雄来说,他们要反的是杨广,而不是隋朝,甚至于唐承隋制,接任的唐朝还是照搬隋朝的制度。

二、由于杨坚和突厥的关系,使得群雄不得不考虑对待隋朝的态度。

喜欢隋朝以前的历史吗,喜欢隋朝以前的历史吗知乎-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年突厥内部大乱,诸子夺嫡,杨坚选择支持启民可汗为突厥可汗,并借兵助其夺取了汗位,还把义成公主也嫁给了启民可汗,所以终文帝一朝,突厥对待隋朝都是十分尊敬的,而杨广时期,虽然继位的始毕可汗选择脱离隋朝,围困杨广于燕门关,可其母亲兼妻子的义成公主依旧心向大隋,在雁门关时,义成公主还请求始毕可汗放过哥哥隋炀帝。

之后隋朝大乱,始毕、处罗、颉利三代人接连南下,这其中除了是要抢劫之外,还有义成公主在后面撺掇的缘故,也就是因为这一点,群雄们不得不选择拥立隋朝,来讨好突厥背后的女人义成公主,像夏王窦建德,在斩杀了逆贼宇文化及后,还特意把他的头颅送到突厥交给义成公主,以此换取了突厥的支持。

虽然在隋末乱世,可隋朝还不至于走到绝路,隋炀帝一死,隋朝再次复兴的可能性也还是有的,比如杨政道就在突厥的支持下被立为隋王,称为“北隋”,所以群雄们一为制度、二为突厥,还是比较愿意选择支持隋朝的。

喜欢隋朝以前的历史吗,喜欢隋朝以前的历史吗知乎-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我是@Mr小孙老师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知道是哪些因素促成了部分王公大臣的“愚忠”。当然,愚忠这个词有待商榷。

杨坚,隋朝开国皇帝。父杨忠(关陇集团创始人之一),北周宣帝时封杨坚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大定元年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国号隋,改元开皇。杨坚,出身名门,身世显赫,这样一个人统一全国也是心服口服。

隋文帝杨坚

隋朝疆域

隋朝也成为五胡乱华后汉族重新建立大一统王朝。高贵的出身加上出色的个人能力,绝对会有很多部下或家人(关陇集团)死命追随,后来部分人的“愚忠”情有可原。

杨广是文帝的二皇子,604年,正式即位。很多人对杨广有偏见,那么我们简单说一下杨广的功绩。

杨广在位前期隋朝进入全盛,这一局面的得来,靠的是文帝杨坚的文治武功、休养生息,但是杨广的个人能力也不容忽视。当然后期杨广滥用民力、穷奢极欲,甚至将“兴隋九老”之一、隋朝开国的第一元勋忠孝王伍建章“敲牙拔舌”。部分“愚忠”的大臣对杨广更多的也是恨铁不成钢。

京杭大运河

前面讲过了,隋文帝杨坚,其父是关陇集团创始人之一杨忠,而跟随杨坚打天下、治天下的王公贵族很多都出自关陇集团,这个关陇集团其实就是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文武兼具的贵族集团,集团内部主要是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换句话说,关陇集团里面很多人都是亲戚。

这是在古代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隋朝。比如商朝的闻仲,宋朝的文天祥,三国时期的田丰、审配,明末郑成功……

这种现象不同阵营的人看起来是有不同的看法,后期的变革者认为是“愚忠”,是陈旧腐朽,是旧势力的殉葬者!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文人武将骨子里的一种气节。我个人尊重识时务的俊杰,也敬佩从一而终的忠魂。之所以明知朝代将亡,也要成为他的殉葬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古人一直有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的传统观念。在变革彻底的今天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不得不说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承。在这里我不对他进行评述无论它是糟粕还是精华。

第二:传统儒家文化讲: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在古代讲究气节尤其将忠排在首位,臣子忠于君王,甚至愿意为君王付出性命。这种忠诚不仅可以看作是对君王效忠,更可以看作是对儒家文化的效忠。

第三:在古代不忠的代价很高,对君王的叛变一般被认定为叛国。叛国罪不单单是,对个人要进行肉体消灭,要累及家人的。所以有的人宁可自己死,也不也不敢背叛自己的君王,因为君王毕竟有几百种可以让自己和家人消失的办法。

第四:在任何国家约束普通人行为的是法律,约束地位高级的人往往是青史。青史留名是每一个人都想拥有的朴素愿望。这种愿望往往比法律更加的要求人的自律性,所以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就是一种[_a***_]的体现。而文天祥也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五:一个人再好总会有仇人,一个人再坏总有知己,士为知己者死。所以有的“愚忠”,不单单是忠于朝廷,更是忠于个人。不是对权利的忠诚而是友谊的忠诚,也有可能是对自己的忠诚。

所以我想说忠诚只有一个标准,不论是不是愚忠,那就是从一而终。并不在于这个朝廷是否给予他人发富贵,也不在于这个末代皇帝人品怎样。因为有的人注定要成为时代的殉道者,旧世界的殉葬者,君王黄泉路上的引路人。

淦珩读历史,读的是情怀!

其实,题主问的这个问题不是历史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自古以来,不仅是隋末,历史上“愚忠”之人数不胜数,其根源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可是“愚忠”就是错的吗?我认为不然。

自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就确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历朝历代无不以“忠孝”治天下。古人常说,“天地君亲师”,意思就是除了天大地大,就是君王最大。当“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鼓励人们先尽忠,再尽孝。所以,忠于君王是比孝顺父母更重要的事。举一个例子证明,古代官员如果父母去世,按规定必须回家守孝三年,以尽孝心,这叫做“丁忧”。但是,如果皇帝觉得你的工作很重要,不想放你回去,就会强行留下你,这叫做“夺情”。在古代,如果一个人父母死了不去守孝是要被所有人唾弃的,但因“夺情”没去守孝则不会有人非议。

所以,在古人眼里,只要你承认了当朝皇帝是你的君王,那么“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就要一辈子忠于自己的皇帝。南宋岳飞被秦桧构陷时,明知一回去就是死局,当时手握兵权的他为什么不反?明朝忠臣于谦,在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后明知自己难逃一死,同样手握的他为什么不反?其原因绝不是怕死或者怕连累家人,更不是爱惜自己的名声,而是因为他们宁可死也不能“不忠”。对君王的忠诚,经过多少年的熏陶教育,早已融进了他们的血液里,刻在了他们的骨头上啊!

我对“愚忠”一词向来不赞同,虽然有时候“愚忠”的确会让人感到可气、可笑,但更多的应该是感到敬重、感到钦佩,所以我更愿意称这种行为为“气节”。南宋灭亡时十万军民追随皇帝蹈海而亡,明朝崇祯***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两者之间差了什么?气节!所以,即便以蒙古铁骑的强大也只在中原统治了80多年,而满清是260多年。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气节,一个民族更也不能没有气节!我为那些“愚忠”的人点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喜欢隋朝以前的历史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喜欢隋朝以前的历史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隋朝 杨广 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