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和唐朝历史,洛阳和唐朝历史关系

kodinid 5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洛阳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洛阳和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唐朝为什么有长安而改都洛阳?
  2. 唐朝为什么没有一个皇帝在洛阳登基?
  3. 明清洛阳为什么比不过西安?
  4. 隋唐两朝国都为什么总在洛阳、西安摆动?

唐朝为什么有长安而改都洛阳?

别吹了,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三年七个月后唐灭亡。唐朝洛阳也就最后三年七个月里当了首都,整个唐朝洛阳仅是陪都备胎,名叫东都

古代皇帝视死如视生,死后葬在首都附近地区,洛阳三朝古都东周东汉西晋三朝,所以这三朝的帝王葬在洛阳附近。唐朝帝王一共20位,除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死后葬在洛阳,唐末帝被废为诸侯葬在封地菏泽外,剩下18位皆葬在长安附近。陪都备胎请正视历史。

洛阳和唐朝历史,洛阳和唐朝历史关系-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谢头条!唐朝改都洛阳纯属子虚乌有!

古人云:“一天不能有二日,一国不能有二主"。国都是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古代被视为国之根本和风水,一个朝代设两个京都,不但破坏了王朝的风水,还使一个国家出现两个中心,实乃国之大忌,这明显要把国家推向分裂和灭亡的境地。所以,没有哪个朝代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轻易、随便变都和迁都,更不要说设立两个都城了。

事实上,唐朝从李渊建立唐朝开始就建都长安(公元618年),直到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长安一直都是唐朝的国都。

洛阳和唐朝历史,洛阳和唐朝历史关系-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只是武周时期武则天把洛阳作为她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吃喝玩乐的地方,唐朝***办公地点仍在长安,后来武则天被张氏兄弟挟持,武则天差人暗放信鸽向长安求救,李显、张柬之(宰相)等人率大军连夜从长安赶往洛阳救驾,武则天才逃一难,经历这件事情后,武则天把江山还给了李唐,并做出了袝庙、归陵、去帝号和称则天大圣皇后的决定。

个别地方、个别人为了给本地贴金,不惜篡改中国历史,把西周、隋和唐都说成“双都制",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关陇集团最早称“关陇六镇”、关陇六镇这批军事贵族以武川镇军人为班底,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是关陇集团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开始。北周北齐取代东魏和西魏,是关陇集团从实际掌权到名义上掌权的初次成功;隋朝取代北周,是关陇集团的第二次洗牌;隋炀帝为了摆脱关陇集团控制,从关陇老巢长安搬到洛阳,结果失败了。

洛阳和唐朝历史,洛阳和唐朝历史关系-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取代隋朝,是关陇集团的第三次洗牌;武则天改唐建周,则面临关陇集团第四次洗牌,这从武则天立后,朝中关陇集团代表长孙无忌和诸遂良就大加反对。武则天建周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搬到洛阳。并大兴科举发明殿试,打破了关陇集团对仕途的垄断,直接刨了关陇集团的根。

但是武则天只坐了一朝皇帝,关陇集团力量还是很大,神龙政变,武则天下台,关陇集团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自己的老根据地长安。

这种问题问多了,就暴露提问者的水平了,对洛阳形象没有什么好处,洛阳是值得尊重的,但当今小部分洛阳人真的是该反省一下,发展与提升知名度,是每个城市的诉求,但要用在正路上,不然是搬石头砸自己脚,城市之间应该合作共赢,号称河洛文化的洛阳,怎么智慧到关键时候就补发挥易经智慧呢,阴阳互生,和谐共生。

唐朝为什么没有一个皇帝在洛阳登基?

这应该是西人最无知的问题。《旧唐书》:“ 乙巳,则天传位于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于通天宫,大赦天下,唯易之党与不在原限。” 这里的太子就是李显,在东都洛阳通天宫登基,即唐中宗

既然想在这里卖弄,就多读的书,多学点历史,否则只能招来国人的耻笑。

唐朝的国都是长安,洛阳仅仅是在武则天称帝期间作为武周的国都存在过,所以唐朝的皇帝绝大部分肯定是在长安登基,但在唐朝历史上,也曾经有两位皇帝是在洛阳登基。

这两位皇帝分别是唐中宗李显和唐哀帝李柷,因为他们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于洛阳继位,而且他们在唐朝历史上的存在感比较低,在位时间也比较短暂,所以被忽视了。

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的三子,他曾经两次有过两次登基,第一次是在长安,那是唐高宗去世后,作为皇太子的李显理所当然的继位为帝。

可李显在称帝后不久,就因为想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被朝臣反对,而说了一些不恰当的言论:“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武则天马上以这句话为由头废掉了唐中宗,把他贬斥到房州安置。二十年后,被武则天重新立为皇太子并接回洛阳的李显在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的拥戴下发动“神龙***”,推翻了武周,***的第二天马上就在洛阳通天宫复皇帝位。

这是唐朝皇帝首次在洛阳登基,不过,李显在***第二天的登基还是以武周皇帝的名义,因为在给天下人的解释中,是武则天因病传位给李显“乙巳,则天传位于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于通天宫。”

直到复位后的第二个月,李显才正式废掉武周,将国号恢复为唐朝。一年后,等病重的武则天驾崩后,李显就正式还都长安,他在洛阳登基并为帝的时间仅仅只有一年多。

唐哀帝李柷,他是唐朝末代皇帝,他的父亲唐昭宗李晔被朱温胁迫到洛阳,并于公元904年八月在洛阳被朱温的部将所杀,朱温***传圣旨,安排李柷在李晔的灵柩前继位,所以他成为了唐朝第二位在洛阳登基的皇帝。

李柷被朱温捧上皇帝位时才十三岁,在朱温的***之下,连新年号都不敢取,一直沿用父亲李晔的年号,傀儡皇帝做了不到三年,公元907年三月,李柷被迫禅位给朱温,唐朝正式灭亡。

李柷被朱温封为济阴王,迁到曹州监视居住,不到一年后,即公元908年二月,李柷被朱温派人毒死,死的时候不到17岁,他的存在感比李显还低,要不是有个唐朝末代皇帝的名头,估计很难有人记得他。

因为唐朝定都长安,没有唐朝皇帝在洛阳登基。不过,唐朝有几个皇帝是在长安以外登基待过。

1.武周时期的唯一女皇帝武则天在洛阳设行宫,待过一段时间。

2.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中,长安被叛军攻占,他在灵武登基,尊唐玄宗隆基为太上皇,指挥平叛,收复长安,洛阳。

3.唐末,有被朱温挟持末代皇帝是在汴京开封登基。

明清洛阳为什么比不过西安

感谢诚邀!

明清洛阳比不过西安,那是因为洛阳根本就没想去比!洛阳有高级的拿得出手的东西:纸!不是有一句话嘛,"洛阳纸贵!"洛阳有西安没有,不用比,洛阳就赢了!

开个玩笑!真实情况是明清的洛阳没有西安的发达程度好。

成语"洛阳纸贵",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明清时期的洛阳没有西安好,也许是因为从后晋以后的朝代不在把洛阳作为首都,北宋仅把洛阳作为西京,设河南府,只有国子监和从朝廷退下来的遗老。金代也仅把洛阳作为中京,城市规模已经缩小很多。到了元代,洛阳连"京"都被取消,归入河南府管辖,地位远远不如前朝。到了明清,只会更加不被重视。

而西安,相比洛阳,西安作为首都的唐朝要比后晋,距离明清要近得多,自然发达程度肯定高于洛阳。随着洛阳一次次被前朝降低规格,只能把洛阳与西***开差距。

可能我分析的不对,请朋友指正。

我是画大卫,可以关注我。谢谢!

谢邀,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自隋唐以后开始转向开封,尤其是北宋开封建都以后,开封逐渐成为中原的中心,洛阳相对之下就开始衰落了。

而西安虽然自隋唐以后开始衰落,但是历朝历代都是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所以衰落并不明显。无论是对西北用兵,还是发展经济,西安历来都是军政大员驻地。

唐天佑元年,迁都洛阳,洛阳成为都城,长安废弃,宫室拆除、城郭毁弃,不再为都;五代时期,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以开封为主,这一时期,长安残破、仅为地方一般州府。后唐时期,虽恢复长安的京号,名义上继承唐朝的基业,但是还是以洛阳为东京,西京只是象征性。 北宋,定都开封,同时以洛阳为西京,甚至一度欲迁都洛阳,以安天下。有宋一代,洛阳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而长安也仅仅是地方州府。南宋、金国时期,南宋苟安江南半壁,始终没有定都,仅以临安为行在、并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西京洛阳在南宋政权的心目中仍然非常重要,因为这里有祖宗陵寝。故而南宋常以收复河洛指代恢复中原故土。金宣宗改河南府为金昌府,建号中京。南宋、金国这段时期,洛阳城市规模开始缩水,金元洛阳城即是今天洛阳老城的前身,但此时洛阳虽已残破但仍被冠以京号,而长安仍是地方州府。元朝定都北京,洛阳当时属于河南府路,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路;西安属于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下属的奉元路,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奉元路。

明朝先都南京后迁北京,洛阳属于河南府,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开封府;西安此时正式更名为西安,属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下属的西安府,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西安府。有明一代,西安封有秦王、洛阳先有伊王后有福王。西安开始恢复元气,因是省府驻地,成为西北重镇,城郭宏大,给西安留下了今天能看到的[_a***_]。洛阳在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内为一般府治,因此并没有恢复之前宏大的城郭,而是继续沿用金元洛阳城的旧制。

  清朝河南、陕西的行政建制变化不大,洛阳、西安除了没有藩王封地,基本延续明代制度,故不赘述。民国时期,洛阳为河南省下属行政建制,河南省会驻地开封,但洛阳在民国十二年和民国二十七年也曾两度当过河南省会。北洋吴佩孚盘踞洛阳时期,洛阳为两湖巡阅使公署,南京国民***在1932年因一***事变,曾定洛阳为行都,国民***迁往洛阳;民国西安一直是陕西省府驻地,1932年,在行都洛阳召开的***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以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1937年,西安的陪都地位被取消。

明清洛阳长安半斤八两,这样说对明朝不公平,终清一朝能出什么像样的城市?满街都是辫子马褂污眼睛,实在没法去欣赏城市了,这就扯远了,玩笑话。

严格说来,从安史之乱以后,洛阳就衰落了。

洛阳曾经也算得上是中原腹地上的一颗明珠,在武则天时期改洛阳为神都时造极一时,和长安不分伯仲,甚至经过武则天时期后的洛阳比起长安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依然可以在日本京都找到当时洛阳的样子。安史之乱以后,洛阳付之一炬,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

城市毁坏了还可以重建,董卓曾经就一把火烧掉了洛阳,但是洛阳依旧可以被华丽的重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安史之乱之后,汉人再次衣冠南渡(第一次是五胡乱华时期),你可以理解为那一批精英分子去了南方,此时的洛阳也成了被毁掉的半汉半胡的城市,注意安禄山本就是胡人

所以从那以后洛阳也好长安也好都是一蹶不振,即使平乱之后长安和洛阳还是无法回到往昔的辉煌,就是在于原先的优秀城市精英分子不存在或者极少存在于洛阳了。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合于当时。

隋唐两朝国都为什么总在洛阳、西安摆动?

在隋唐两朝,统治阶层大致有个共识,就是准备打仗时,要以长安为中心,准备和平发展、繁荣经济的时候,最好往洛阳靠拢。

而这个共识出现的前提,是隋唐时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人口、政治中心,特别是军事实力,大部分落在黄河流域。

在长江以北地区,长安所在的关中,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防守反击型‘’地形。这块平原本身有一定的规模,气候和物产能够供养一定的人口,形成有战斗力的军队。平原四周还都是山岭,作为天然屏障,在冷兵器时代能够发挥很大的抵挡敌军的作用。秦朝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就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地形,地形气候物产带来的优势一直持续到唐朝。

但是关中地区也有它的劣势,平原的可耕地面积 毕竟有限,随着人口的繁衍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长安附近的出产,越来越不足以支持一个广大地域国家王朝首都的需要。这时候需要把外地的粮食等物资调运进来 ,关中四塞的山岭,就成为了交通的阻碍。

而位于中原地区的洛阳 ,因为四周地势开阔,水利交通发达,在物资,人员,信息的运输交流方面,就占有很大的优势。隋唐两朝都在洛阳建有巨大的粮仓 ,也是利用这个优势。在关中长安缺乏粮食时,整套朝廷班子 包括皇帝宫廷,都要跑到洛阳去 ‘’就食‘’,就是因为把粮食从洛阳运到长安的运输成本太高 交通太困难了。

反过来说 ,在打仗的时候, 洛阳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地点, 它交通太发达,四面八方的敌人都来打,应付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所以隋唐两朝皇帝,老在东西都之间摇摆, 就是看现在的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

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又一波中高端人口向长江以南移民,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长江流域的经济基本赶上 甚至超过了北方, 并成为唐朝庭稳定的财赋基地。在那以后,地气东南移,西北、长安、关中才算是没落了,洛阳也没有能再坚持多长时间。

立国需要在关中平原,关中易守难攻,初期要想发展壮大,必须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关中虽好但是也不是完美无缺,关中地方狭小,天下太平时,粮食供给不够,必须从中原调拨,但从中原运粮到关中劳民伤财,所以等待国家***稳固。必须迁都中原。

隋唐两朝都脱胎于关陇集团,在那个时代,以这个军事集团为依托,北周迅速崛起,灭掉北齐然后统一北方。取而代之的隋朝,越过长江灭掉南朝的陈国,统一了中国。著名史学陈寅恪评价关陇集团“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足见,在那个时代,这是一股多么强劲的势力啊。

顾名思义,这股势力的根基是在关陇地区,长安是最为核心的城市。这一区域除了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之外,关陇集团这样的统治根基应该北周、隋和唐三朝定都长安的原因吧。

从打天下的角度看,长安作为首都再合适不过了,但要是守天下,特别是在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上,长安的劣势也就显现出来了。毕竟这里还是太靠西了,远离东面的国土,而这一点洛阳恰恰就可以满足,于是隋唐两朝,包括周朝,在建都长安之后,都会积极营建洛阳城,甚至时不时还要把首都搬过去,就是为了方便控制更广范围的国土。

具体到隋唐两朝,随着人口的膨胀,关中地区的粮食已经不足以养活君臣百姓了,只能依靠漕运从富庶的江南运粮。黄河进渭河,逆行不说河道还边窄了,增加了运量的难度,反倒不如在洛阳方便,这样的经济原因就迫使隋唐两朝的皇室经常要从长安迁往洛阳。

在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的双重作用下,就有了历史上这样有趣的现象。西安和洛阳也就像一对双子城市,同兴盛同衰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洛阳和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洛阳和唐朝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洛阳 长安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