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唐朝的历史评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关于唐朝的历史评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对南北朝历史的态度?
李世民修史时奉南北朝皆为正统(《南史》与《北史》并列),而同样是贞观年间魏征修的《隋书》认为南朝继承了汉魏晋以来的正统华夏文化。
隋唐两朝的均田制,府兵制继承了北朝,而杨广和李世民又都是南朝文学的狂热爱好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隋唐在政治军事上是以北统南,在文化上则是以南统北,总体上看是南北融合。
唐代实行的两税法,究竟有何利弊?
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用丞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取消租佣调和其他杂税,保留户税和地税。量出制入,***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按九等分摊),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棉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地税按亩征收谷物。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钠毕,秋税限十一月。因为夏秋两征,所以叫两税法。
利处:1 两税法以田亩作为征收赋役标准,使封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2 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的财政收入
3 两税法按土地资产纳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没有土地的贫苦农民的负担,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弊处: 1 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税额,各州之间税负轻重不均
2 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规定
3 实行的社会条件并不具备。
唐前期(公元624年颁行)实现租庸调法和均田法,尽管均田法事实上不能让农民足额受田,租庸调法却要求农民依法课税,农民被逼逃亡谋生,“安史之乱”后,全国户籍上的“课口”不及乱前的三分之一,朝廷收入大受影响,而社会经济大衰,军费大增,税法改革,迫在眉睫。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其实之前在代宗大历年间,唐代税负收入早已逐渐改为户税、地税为主。户税按户的资产分等级纳税 ,由开始三等后改为九等。地税由久已有之的地方“义仓”纳粮备荒改由地方***按田亩加征少量义仓粟米发展而来。户税、地税至大历时期成为朝廷的主要财政来源。
杨炎的两税法原则是“量出以制入”,对于危机重重的唐王朝,等于使其向老百姓实行的漫无限制的剥削制度化,不少临时课税成为定制。税负总是有增无减。按资产定户课税困难重重,官吏易于***。而征收地税,又需将实物折钱缴纳,如果遇到谷、帛市场价钱下跌,实际上加重了税负,苦了农民而无损地主商人。
西晋八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这两大历史大事变如何评论?
西晋八王之乱是因毒妇悍后贾南凤专权误国太子蒙冤惨死诸王争权内讧而起骨肉相残致外敌趁机而起葬送了一个王朝危害更深重,唐朝安史叛乱是因玄宗老迈昏聩宰相杨国忠专权祸国叛将安禄山想自立为王联合另一叛将史思明起兵反唐谋反叛乱自封天子而起,这场叛乱令一个王朝从盛世走向衰败,持续时间久害苦了天下百姓致生灵涂炭,罪孽更深。
八王之乱是分封惹得祸,安史之乱是地方做大的恶果。
司马炎建立晋国后,他认为曹魏是由于没有分封,导致的亡国,因此大封子弟,他没考虑到分封会造成尾大不掉,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后来爆发了八王之乱。
安史之乱是由于唐玄宗过于信任安禄山,给他过大的权力造成的。其实宰相张九龄曾劝说过皇帝杀掉安禄山,暗示安禄山日后必反,玄宗未***纳。请加关注互粉交流吧,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唐朝的历史评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唐朝的历史评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