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中考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中考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初唐:1.四杰(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2.陈子昂3.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盛唐:1.李杜(李白,杜甫)2.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3.王昌龄,岑参,高适,李颀(边塞诗)4.崔颢,王之涣,刘长卿,中唐:1.白派(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2.韩派(韩愈,李贺,孟郊,贾岛,卢仝等)3.刘禹锡,柳宗元4.大历十才子(卢纶,李端,司空曙,钱起等)5.李益,韦应物晚唐:1.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温庭筠3.许浑,雍陶,章碣4.韦庄,韩偓,郑谷,吴融,司空图5.罗隐,杜荀鹤,于氵贲,聂夷中5.皮日休,陆龟蒙
这个问题争论颇多。有二、三、四唐说:
1、前期和后期。
2、初唐、中唐、晚唐。
3、初唐、中唐、盛唐、和晚唐。
这种分法源于历史和文学。个人认为:以唐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是比较合理的一种分法。
而按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将唐诗明确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并对分期时限、发展状况和代表作家作了概括说明。初、盛、中、晚四期自具始终,同时其间又包含着盛衰起伏、正变主次等各种交互错杂的变化。后人研究唐诗分期,大致都赞同和***用高棅的四分法。想必楼主问的也是这种分法。
三分法主要以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的说法为代表。其中前期是唐高祖至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618─741);中期自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742─820);后期自穆宗长庆元年至昭宣帝(即哀帝)天祐四年(公元821─807)。其划分法是以"统治阶级内部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为依据。
按文学来分的代表作家:
初唐
高祖武德元年 (618)
1、唐代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2、初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
3、盛唐--玄宗***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
4、中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
5、晚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九O七年)
在唐朝,一个学子参加科举都需要考什么科目?
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要是明经和进士。虽然唐代后期增加了科目数量,但是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其中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要填充缺去的字词,其实和现代的语文考试相差无几。
进士科的考试主要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相当于现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意思,给出一个中心意思,并为之展开。唐代高宗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过了明经,成为科举制中唯一重要的科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科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当时有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
教材上唐代都城明明是长安,为什么洛阳人说洛阳也是唐代京城?
这个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别看洛阳人称洛阳为“13朝古都”,但是洛阳人其实自己很清楚这个自封的称号纯粹是针对西安的十三朝称号量身打造的,掺杂了太多的水分,是不折不扣的***货。
洛阳历史上真正作为都城的有全国影响力的朝代只有两个,东汉和西晋,但是东汉的影响力明显不如西汉,以至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强汉基本上指西汉。至于西晋就更不用说了,时间不但短暂,而且给人留下的都是混乱耻辱的记忆,以至于连洛阳人自己都极少提及。
洛阳人板着指头算来算去,能证明自己历史上曾经阔过的朝代也只有唐朝能指望了,由于唐朝的则天皇后通过篡位在洛阳当了几年武周皇帝,洛阳也就宣称自己也是唐朝的首都,而无视则***帝的国号其实是武周。
洛阳人这么做虽然有些不合常理但也能理解,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祖上赫赫有名,但问题在于洛阳人的两都说可不是仅说洛阳曾做过唐朝的首都,而是想说洛阳在唐朝是和长安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更有人主张要高于长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洛阳人要改变历史,就一定不得不刻意拔高洛阳贬低长安。这就和当初洛阳提出的丝路双起点一样,最终目的就是重新定义洛阳的历史地位,挑战一般中国人的历史常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中考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中考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