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没意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没意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中晚唐(唐朝中晚期)没有存在感?
实际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比安史之乱前还多,如果把唐朝以安史之乱分为两段,前后的时间都差不多130-150年,但盛世大唐的后半段,却没有什么存在感,这是为什么呢?
一、奇怪的结局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还有李唐皇帝们的猜忌的心。
安禄山叛乱之初,在潼关这个地方,唐玄宗赵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后强令哥舒翰出战以至战败投降。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在北部开展战斗,直逼范阳。因为安禄山的叛乱和王忠嗣的事,加上身边人的挑拨,唐玄宗已经展现出对大将的不信任。这样,唐玄宗葬送了第一次平叛胜利的希望!
其实安禄山叛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长安已经是安氏兵锋的极限。安禄山占领长安之后,派兵进攻南边的江淮财富之地,并没有追击向蜀中逃窜的唐玄宗。
从这时开始,安史之乱看着越来越不像一场战争,而像一场政治斗争。
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的身边已经聚集了当时***帝国最能战的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还有西北强悍的边军。
第二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等在洛阳击败安庆绪,安庆绪退守邺城。然而,一年之后,唐军才追到邺城,给了安庆绪补充防卫的机会。即使这样,唐军9节度使60万大军还是将安庆绪包围在邺城。
安史之乱平定日可待。然而,这场战斗让安庆绪打成了以少胜多。为什么呢?因为唐军9节度使相互不统属,而李亨也不信任他们,派了一个鱼朝恩为观军容使,实际上作为监军。这样也就罢了,好歹有个领导总比没有强,可惜,鱼公公不懂军事。因此,60万大军被安庆绪击破,安军重新占领洛阳。
这里暴露了一个唐朝后期极严重的问题:因为安禄山的叛乱,皇帝对于武将们已经十分不信任,总害怕给了军权又要造反。这是导致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虽然绵延两百八十九年,但是我们如果要认真看唐朝历史的话,唐朝其实被分为两段,一段是拥有中央权力的唐朝,而后一段则是权力被分散,中央力量衰弱的唐朝。
唐朝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还是泾原兵变?
唐朝历史的转折点,我们通常认为是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叛乱打破了***看似繁华的美梦,“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朝也因此而由盛转衰,唐朝历经八年之久才将安史叛军或拉拢或打击平定下去,但也因此开始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肃宗,唐代宗时代,唐朝***还能控制住局面,河朔的藩镇虽然不听话,但至少还在可控范围之内,而真正让唐朝***威严扫地的,却是泾原兵变。
唐德宗建中四年,为了尽快平定藩镇割据恢复***盛世局面,唐德宗李适迫不及待的开始了平藩战争,当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赶到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赏赐,士卒们愤而发动兵变,劫掠府库,太尉朱泚被拥戴为主,唐德宗急忙逃往奉天,史称“奉天之难”。
泾原兵变过后,各地藩镇都看到了唐朝***的软弱,自此唐朝皇帝再无威严可言,各地的节度使在自己的领地内与皇帝无二。
安史前外战不断,安史后内战不停
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始终保持着积极对外扩张的势头,从初唐年间起便战争不断,如征高句丽,征百济,战倭国,打契丹,灭吐谷浑,战吐蕃,出兵西域远征小勃律,一百多年来唐朝从未停止扩张。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已经无力维持那样庞大的疆土与兵力,加上内地的藩镇叛乱不断,有限的力量都投入到了凭叛战争之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唐朝的影响力被削弱了。
一是前期的唐太宗、唐玄宗,乃至武则天的光芒太过耀眼,使得中后期的皇帝相应地显得暗淡无光。
二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藩镇问题始终未解决。同时又受到吐蕃、回纥等异族的进攻,甚至连小小的南诏也两次打到成都。中央则是宦官干政,牛、李党争。内忧外患的惨状堪比晚清。在这样的形势下,既使帝王有心振作,也难有作为,存在感自然差了。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盛的时期,它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能看到唐文化的影响。 但它可分为两个阶段, 中前期和中晚期,影响最深远的是中前期。
李世民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他常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他统治期间,政治上: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令 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他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量才授职。因此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如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等。二、革新政治。贞观时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经济上:一、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二是戒奢从简。文化上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这样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迅速恢复,国力逐步增强,百姓安居乐业,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时重视农业,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唐玄宗前期:一、选贤任能,改革吏治。他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如姚崇、宋璟等。二、大力发展生产。三、限制佛教,淘汰僧尼,禁建新佛寺。四实行募兵制。五、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对外交往频繁,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唐朝成为世界各国向往的地方。
唐朝中后期,政治***,军事举措失当,导致了“安史之乱”,它使唐朝由盛转衰。此后,唐朝经济萧条,政治***,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土地兼并,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起义此起彼伏,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统治力量 ,促使唐朝进一步衰落。因而造成中晚唐影响力大大降低,缺乏从在感。
唐代古体诗并未因律诗的兴起而没落,原因有哪些?
古体诗(古风)意境有的很高远。如,《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等里面名句迭出,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她是唐诗的重要組成部分,与七言,五言,七律,五律诗等一起撑起了中华文化的颠峰!
律诗之所以兴起,抱庸以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律诗自带声乐美感。汉字发声平仄交错就有乐感,而律诗的平仄更加规整,吟哦起来更加抑扬顿挫、铿锵有致,这也是律诗之所以兴起的重要原因。宋代词的繁荣,长短句的韵虽宽但須依谱,其实对声韵之律的要求更高更严。众所周知,宋词名人无不是通音律的行家里手。
二是规范的诗歌体式更便于探讨交流。永明体的出现宣告律诗正式成型,而杜甫把近体诗再推一步,将诗的“工”做的更实更强。严谨的体式不仅没有束缚诗人的灵感与热情,反而把律诗绝句推上了***。一时间,诗人们步韵唱和乐此不疲,近体诗渐渐成为诗的主流。
三是诗界名流的聚能效应。五言七言绝句是近体诗高度成熟臻善的产物。唐代之后,行歌般的诗歌不多见了,诗越写越短,格式也越来越工。杜甫,王昌龄,[_a***_],杜牧,这些格律大家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到了明清,诗人一出手十之七八都是律诗绝句。
近体格律诗兴起之后,古风并未没落,这是因为旧体诗歌本就是多样化的,有人喜欢近体,也有人喜欢古风,各有喜好便各有执着。即便是今人对待古风和近体诗依然如此,时常会见到格律重要还是境界这样的争论。古风有古风的自由洒脱,近体有近体的形体玲珑,不宜必分高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没意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没意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