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语音讲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语音讲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宋年间的语言发音和现在的发音一不一样呢?如果不一样,为什么唐诗用现在的语言读还是合辙押韵的呢?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唐诗用现在的语言——指通行的普通话——读并不合辙押韵。
唐宋年间的语言发音属于中古汉语范畴,和现在的发音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搞清楚唐宋时期的汉语发音,大致可以循以下途径和办法进行:
1、参考中古时期的《切韵》、《广韵》等韵书;
2、参考官话、晋语、吴语、粤语、闽语、客家话、赣语、湘语残留的中古汉语遗迹;
4、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的文献资料——梵语藏语的读音相对稳定,唐宋时期的梵藏词汇的汉字对音能够反映中古汉语。
2这个办法中参考官话这个部分(其实参考其他方言部分某种意义上也是)与3这个办法的存在,其实就说明唐宋年间汉语语言发音与现在的发音不同,以及唐诗用现在的语言读不合辙押韵。
暂且先不谈唐诗,比如《心经》最后的咒语部分『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读起来并不是jie di jie di boluo jiedi……对照梵语、英语、藏语的读法,我们才能大体上了解这几个字在唐代的读音。
问题:唐宋年间的语言发音和现在的发音一不一样呢?如果不一样,为什么唐诗用现在的语言读还是合辙押韵的呢?
.........
我们看看老电影就知道,解放前和解放后电影里的角色说话口音都不一样。同样的道理,初唐和晚唐有些字发音就有区别,唐宋自然也有不同,元朝和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口音当然也不一样。
但是为什么唐诗今天还押韵呢?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文明没有断裂的国家。
白居易有一首五律《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
其中结尾一句是“请钱不早朝”,如果按照今天的读音是三声(上声),在宋朝的平水韵中也是“上声二十三梗”。
这种句式 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如果是仄,请钱不早朝就是仄平仄仄平,这是标准的孤平。那么这句是是犯了孤平吗? 没有。
宋人在诗话里专门讲过语音的变化,特别用白居易的这句诗来举例,
从宋朝人的书中可以看到,语音的变化还是比较多的,中唐的“请”还是平声,到了宋朝就成了上声。同时还举例了“厮字,唐人作斯音,五代已作入声”。并且说白居易的诗没毛病,不是孤平。
上面说了,唐朝到宋朝就有好多字音不同了,那么到了元朝就更不同了,连***的官话都改变了。明朝以后,据说有把官话改为了下江话,回复了汉族的语音。然后清朝又来了,然后普通话又来了。文字也从繁体变成了简体。
古代汉语的发音是怎样的?
下面有只网名为“用户221003060682303”的百越后裔认为他们的南越部落口音是古汉语。
但古汉人听不懂它们的百越部落音,隔壁的吴越、闽越雒越、瓯越等其他越族部落也听不懂它们的南越音。
地理原因,地处边陲百越之地,受中原文明教化最少的事实!所以古***史料对岭南百越的史料记载: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馀家,皆 鸟言夷面。”
唐代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噪”。
唐 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
北宋苏东坡:“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未著绝交书,已叹交游绝,门前空罗雀,巷语纷鴃舌”。
如果穿越到唐代?古人能听懂今天哪个方言?
如果完全是今天方言口语的话,恐怕是真的没有一个能听懂的。唐朝也是有方言的,这里还是以通用的雅言(依隋《切韵》)和今天做比较,当时的中古汉语发音和今天所有方言都有较大的差距。今天的各路闽语相较于其他方言在声母韵母方面可以说是最存古的了,然而要是放在古代也是属于难懂的方言。首先就是语法的区别,唐朝虽然有白话产生,然而用词语法与现在所有方言都差异巨大。当今没有任何一种方言能够完全符合《切韵》的体系,在加上语音在调值,语法习惯上的巨大差异,唐朝的古人应该是没有办法听懂现代任何一种方言的。
究其原因,还是像明朝人陈第所言: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古音终究还是难以保留下来,拿最近的几次汉语区内的变化来说,今天的四川人的确多由湖广各地移民而来,然而四川方言与下江和岭南的各路方言虽有相似之处,都还是有巨大差异,上海话也是由江浙各路移民融合形成,当年的客家及岭南的其他岭南人民所讲语言显然也不是来自中原一地,一定也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加上千年时光的磨练,早也与当时中原雅言产生了巨大差异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语音讲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语音讲解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