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34集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34集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科举考几天?
一般八九月开考,前三场要考半个多月,都考完送批估计少说得一个月,再统计、发榜,应该在十月左右放榜。《新唐书·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有云:“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
考试形式为笔试。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此次殿试规模不大。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即将称帝,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
唐朝有那几位皇帝?
唐朝一共有21个皇帝。
唐朝皇帝顺序表
扩展资料: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其中,武则天建立了武周。
大唐女将樊梨花发飙是哪一集?
第32集
《***女将樊梨花》是由上海东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该剧由谭朗昌监制,金鳌勋、黄祖权、邵进联合执导,秦岚、刘恺威等主演的古装历史传奇电视连续剧。于2012年1月4日在东南卫视、深圳卫视上星首播。
该剧讲述了樊梨花和薛丁山几经波折而成就姻缘,以及携手抵御外侮、消灭邪魔的故事。
请问唐朝的所有皇帝的名字是什么?
1唐高祖李渊2唐太宗名李世民3 唐高宗李治4 武则天6 唐睿宗李旦7 李重茂8 李隆基9 唐肃宗李亨10 唐代宗李豫11 唐德宗李适12 唐顺宗李诵13 唐宪宗李纯14 唐穆宗李恒15 唐敬宗李湛16 唐文宗李昂18 唐宣宗李忱19 唐懿宗李漼20唐僖宗李儇21 唐昭宗李晔22 唐哀帝李拀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何没有彻底消灭各地藩镇,实现大一统?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朝中央朝廷与地方割据势力的权利斗争。既然如此,为何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不消灭藩镇势力,最终导致亡国?
藩镇制度可以说是自古就有之,但是在唐朝以前的历朝历代中,没有一个王朝的藩镇发展到像唐朝这样完全无法控制的局面。在唐朝初期,朝廷设立藩镇是为了抵御外敌而设立的,藩镇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节度使,其实在唐玄宗李隆基之前的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时期,并没有设立多少节度使,那时节度使更是一个临时的官职。唐藩镇到底是个什么性质呢?
节度使是唐玄宗开元初期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开疆扩土、维护边境安全。唐玄宗设立有:河西、卢龙、幽州、剑南、朔方、河东、安西、北庭等十大藩镇,后来根据实际需要逐渐增添。各地节度使因管辖地区大小不一,使得各地节度使麾下统帅兵马数量不等,少的仅有几万兵力,而实力强大的节度使则统帅数十万兵马。唐朝藩镇节度使与西汉诸侯王的权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西汉诸侯王在封地内没有任免官员和征收赋税的权利,更无丝毫兵权。即使如此皇帝还要时刻监视各地诸侯王的动静。而唐朝藩镇节度使在自己辖区内则有征兵、征税和官员任免大权,更可不请示朝廷任意调动军队的权利,俨然成为独霸一方的“土皇帝”。
其实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朝的藩镇制度的存在是完全有必要的。***帝国的疆域太过于辽阔,周围强敌环绕、伺机而动。在藩镇割据一百二十六年腥风血雨的岁月里,***的边境安危就是靠着一个个藩镇拒强敌于国门之外。吐蕃方面有安西、陇右、朔方、河西四镇把守;南诏有剑南镇把守;契丹有幽州镇把守;***有安西四镇对阵;突厥、回纥有河东、北庭两镇对垒。在那个没有飞机、坦克、火车等现代化装备的时代,速度最快的骑兵也不过日行数百里罢了。可以设想一下当外敌入侵时只靠朝廷从长安调兵去抵御,中国的领土还能剩下多少?
但是在唐朝后期的皇帝中也出了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就是唐宪宗,面对日益严峻的藩镇割据,宪宗继位后,着手开始对各地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征伐的战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这一时期被后世称为“元和中兴”。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唐朝中央取得了胜利,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全国所有的藩镇名义上全部臣服于唐朝朝廷。
但是宪宗皇帝取得的成果,并没有持续多长的时间,各地藩镇又开始旧态萌发,相继发动不同程度的叛乱,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后来继位的皇帝,再也没有出现像宪宗那样有气魄、手段、胆量的皇帝。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些藩镇不断坐大,甚至到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特别是在唐昭宗即位后,由于朝政***、奸逆当道,造成各地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促使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的涌现,像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甚至打进了首都长安,赶跑了唐朝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朝廷不得已再次向各地藩镇做出妥协。答应他们的条件,让藩镇去平叛,而各地的藩镇则趁平叛之机大肆扩充势力,发展力量,充实实力。藩镇的实力在这一时期,首次的超越朝廷,至此唐朝朝廷彻底名存实亡,皇帝手中再无丝毫权利。
***不是亡于藩镇割据;不是亡于宦官专权;不是亡于外敌入寇;也不是亡于黄巢造反,而是亡于***皇帝与生俱来的弱点,太过于心慈手软。如果当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朝廷对河北三叛将不是封为节度使,而是象刘邦对待异姓诸侯王那样,或软禁或明正典刑,藩镇割据的情况便不会出现,中晚唐的大地或许会重现贞观、***的辉煌,延续***帝国的荣耀。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我是史学长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统治者对藩镇的武装力量极为忌惮,唐德宗用武力尝试解决,非但没有成功,还引发了“奉天之难”。
唐玄宗时期,开始对边疆地区的[_a***_],军权,财权交由边疆将领负责,从而形成了“藩镇体制”。安史之乱后,历代君主急切想解决此问题,但藩镇实力太过强大,朝廷财政应接不济,府兵制,租庸制等制度的破坏,德宗在仓促,没有精心策划下,用武力削藩,触犯了藩镇将领的利益,导致削藩失败。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与唐代宗都深知肚明,藩镇的危害,但刚经过安史之乱,百废待兴,只能***取“姑息”藩镇的策略。德宗继位,除旧革新,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中兴的景象。
任杨炎为宰相,对财政进行改革,把原归入皇室私有的财赋划入到国库,同时推行“两税法”,起初收到了不错的成效。改变了原来财政紊乱现象。夺回了地方财***,增加朝廷财赋。给朝廷树立了权威。
德宗急于求成的想解决藩镇问题,因藩镇的武装已直接威胁到皇权。从而德宗***取武力来解决藩镇问题,遭到了杨炎的极力反对。德宗认为杨炎“议论疏阔”,于是罢免了杨炎宰相之职,贬为司马。
德宗一意孤行的实行武力削藩,他没有精心策划,制定有效措施,同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藩镇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最后出现“奉天之难”,迫使不得不中止削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34集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34集唐朝历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