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扬州历史典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扬州历史典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扬州有什么典故?
最知名的典故应该是扬州十日。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军进攻南明,兵围扬州。史可法正在扬州督师,固守孤城,急命各镇赴援,但各镇抗令拒不发兵。清军乘机诱降,史可法严词拒绝。清军主帅多铎先后五次亲自致书,史可法都不启封缄。清军攻城,史可法率军民浴血而战,历七昼夜。二十五日城破,军民逐巷奋战,大部壮烈牺牲。清军纵兵屠戮,“十日不封刀”。烧杀淫掠,无所不至,繁华都市顿成废墟。人民死亡在八十万之上。城破时史可法被俘,多铎劝谕归降,史可法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遂英勇就义。
扬州下马桥有什么典故?
扬州下马桥位于瘦西湖之北,堡城村之南。
下马桥的本意,是官民至此必须下马而行,一是对官府表示敬畏,二是面对蜀冈陡坡只能下马步行。下马桥得名与隋炀帝杨广有关。据《文武到此下马桥》的文章说,大业六年,规模巨大的江都宫建筑完毕,史载宫内依林傍涧,竦高跨阜,随城形置归雁、回留、九里等十宫,江都宫正南门(唐代称衙门)为中书门,既为宫门正门,文武官员当然得到此下马、下轿。隋亡后,唐代在原地建子城,而正对宫门前官河上的桥因此得名下马桥。
烽火扬州的典故?
烽火扬州路典故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的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从这一句开始,辛弃疾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这首词善用前人典故,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写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扬州四方亭典故?
相传在清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攻占扬州,将领林凤翔、李开芳率军北伐,曾立昌留守扬州,在四望亭的顶层搭木架,用来瞭望观察清军动静。遇有敌情时就在亭上吹角为号,与敌作战时在亭上击鼓助威。
民间流传一首歌谣:“四望亭,三层阁,让在亭上探马脚,马脚到,吹角号,打得清军往回跑。扬州城有红头军,吓得清兵不敢到。”歌谣描写的就是当时情景。所以后来将四望亭列为中国近代史上革命文物之一,1962年定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扬州历史典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扬州历史典故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