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读后感文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读后感文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的社会与国家读后感?
社会与国家不能认为是相同概念的不同表现,社会与国家应该是相互存在的两个概念体。
国家与社会谁也不能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却也相互对立,正如马哲中的概念——对立统一。明代的国家虽然是拥有绝对权力的强有力的***,可以轻易推行任何一项统治者认为正确的政策并将其推行于社会执行,而且社会会表现出对权力的绝对顺从,不带有半点质疑,但是国家制定推行的政策实施的效果却往往背离初衷。
中国绘画断代史明代绘画读后感?
明初院画仍多延续着元代旧貌,宣德、成化至弘治年间,宫廷画家人数众多,成就最大,形成了颇为鲜明的“院体”风貌。
宫廷人物画题材主要有三类:一是帝后肖像与行乐图,如商喜《明宣宗行乐图》;二是歌颂皇帝文治武功,如已佚的《太祖起家战伐图》;三是借古喻今、颂扬君王礼贤下士和臣子的忠心耿耿,如刘俊的《雪夜访普图》和倪端的《聘庞图》。反映现实生活的有谢环的《杏园雅集图》。传统题材有刘俊的《刘海戏蟾图》、朱瞻基的《武侯高卧图》。
读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有感450?
事儿》,虽说这不是某些作者的意愿。
读完全套《明朝那些事儿》,你有什么读后感?最震撼你的是哪个人哪件事?
读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主要的读后感是:在这个世界上,不都是宵小之辈,还有很多像王阳明、左光斗一样的人,愿意相信“天理良知”,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化育更多的人,从而使世界变得更好一点。比如王阳明教出了一个真君子“陈九川”。陈九川笃信圣贤之学,刚正直谏,因得罪权贵,数次被罢官流放,名列“江西四谏”。后来他家逢变故,父母兄弟俱亡,精神颓丧,晚景凄凉。但他仍然坚持游历讲学,一生清白正直。
再比如“万历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更是教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史可法!下面,就谈谈最震撼我心灵,令我读之怆然泪下的、东林党的铮铮铁骨“左光斗”。
首先,要谈左光斗和史可法的师徒深情。《明朝那些事儿》中是这么描述的:当史可法进京赶考时,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寄宿在一个破旧古庙中。一个风雪之夜,时任学政的左光斗微服出巡,途径古庙意外结识了史可法。当时,左光斗欣赏史可法的才志,特意解下自己的御寒外衣为这个初次见面的穷书生披上,令史可法感动不已。
由此可见,左光斗不势利、爱惜人才。与史可法的这次相遇,完全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却可以清晰地令读者感受到:几百年前的那个风雪之夜,孤身异地的穷书生所感受到的、来自于一个陌生老者的脉脉温情!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若设身处地的一想,真的非常令人感动。
其次,再谈左光斗在临死前展现出的君子气节。书中写到:左光斗因为参与弹劾魏忠贤,被关进牢狱,严刑拷打,其用刑过程真可谓挫骨剜肉,残忍至极!等史可法冒着危险前去狱中探望恩师时,只见左光斗脸部焦烂,无法辨认,小腿上的皮肉全部脱落,露出血淋淋的骨头。但即使是这样,左光斗至死也没有屈服,保留了自己的尊严和气节。而且他还耗尽心力,保护学生,对史可法骂道:“糊涂!这是什么地方,你来干什么!国家已经沦落至此,我是活不长了,你再跑到这里来,倘若让人害了你,还有谁来继承我!”
看到这里,我当时鼻子一酸,流出了泪水,这一幕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我相信,这一幕当时同样深深地刻在了史可法的脑海中。试问,几十年后,史可法为什么能够宁死不降,彰显汉人气节,成为民族英雄呢?这一身不惧粉身碎骨的勇气,这一腔风清月明的胸怀,不正是来自于其恩师左光斗的言传身教吗?以前,我并不相信真的能够以“天理良知”来教育别人,但是看了这一段之后,我真的信了。
最后,再谈谈史可法是如何继承恩师之志的。对于恩师左光斗,史可法评价道:“吾师乃铁石铸造的肺腑。”由此可见,左光斗对于史可法造成的影响和震撼是极其巨大的!试想,如果你亲眼看到自己的老师,被人挫骨剜肉,宁死不改气节,那么你老师曾经教育你如何为人处世的那些话,有没有说服力?还值得轻视和怀疑吗?
于是在左光斗死后的二十年后,史可法督师扬州,面对清军的团团包围,他“传檄各镇援军却不一至”,最终依然选择拒不投降,以死明志。虽然历史功过难评说,但是史可法的君子气节,是可歌可泣的。同时,他最后的选择也成全了与其恩师左光斗的这段可歌可泣的师徒佳话,证明了什么是儒家君子的气节风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读后感文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读后感文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