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清朝历史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清朝历史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对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感兴趣,有没有什么详细记载中国历史的书?
我个人也很喜欢历史,觉得我国先人的,智慧、文化、政治、战争底蕴、和历史事件。真的是博大精深。
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左传》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8年),共十二代国君、二百五十四年间的历史。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还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3、《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
“二十四史”全部按照纪传体的形式,***取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的方式记事,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朝末年四千多年间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融合、兴旺的历史轨迹,全面展示了历代王朝的兴亡盛衰规律,翔实而细致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疆域、民族、外交等多方面内容以及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
有什么历史类书籍推荐?
2、《中国上下五千年》
3、《战国歧途》
4丶《史记》
5、《非常之人:20人的历史时刻》
6、《二十四史》
7、《苦难辉煌》
8、《三国两晋超有趣》
9、《春秋战国超好看》
推荐一本钱穆***的小册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一共180页,相比动辄四五百页的大头书来说,阅读起来较为轻松,一天10页左右,15天就搞定了。虽然是小册子,但信息量却不小,里面有很多钱穆***对于历史制度的独到思考和心得,阅读这种书犹如当面聆听***教诲和观点,十分难得。
钱穆先生在序言中写到,“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先生这本书写于1955年,当时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世界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争论异常激烈,先生以上述论断给出了自己的辩证客观的思考。试想,我们长达2000多年的帝制时代,一朝又一朝传下去,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协调各个阶层利益的制度,如何能长久?所以,先生以制度均有利有弊,来呼吁冷静客观看待不同社会形态,不可全盘否定一方,而全盘接受另一方。
同时,先生还倡导,即使是学习别人的体制,依然要进行“本土化”,以适应我们国家自己的实际情况。这又是多么深刻的判断?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形成的各种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创新,不正是印证这一论断么?制度须与人事相合,诚哉斯言。
钱穆先生的这本小册字语言平实质朴,但又充满哲理与思辨。如第45页,先生讲到中国传统政治具备通融性,“往往每一制度,都留有活动变通的余地,不肯死杀规定,斩绝断制”。这句话初读异常朴实,但细品之下,确实金玉良言。当代我们的社会治理体制不也正是留有余地,预备好腾挪回旋的余地么?例如,本次两会,我们第一次取消了GDP考核,但进一步加强稳就业等“六稳”重大民生问题。不正是我们制度的灵活性,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清朝历史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清朝历史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