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的隋朝剩下的粮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上的隋朝剩下的粮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特征?
请参考
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粮食储备系统周密,管理、监督系统完善。这一时期,两京地区的粮仓***取了中央、地方和私人相结合的储粮方式,各仓的职能明确、管理严格。
粮仓的选址、设计、建造技术科学。为了方便粮食的运输和储存,隋唐时期在两京地区营建了多个大型粮仓,如洛阳的含嘉仓和太原仓,长安的太仓。这些粮仓大多位于交通枢纽或水陆运输干道上,以便于粮食的运输。
粮仓的分布与水陆运输干道有机结合。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仓大多设置在长安、洛阳方向的运粮干道上,以方便各州县的税谷、税草的输送。
高度重视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在隋唐时期,中央***对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各种措施来确保都城长安的粮食供应需求。
地下仓窖是主要的储粮方式。在隋唐时期,地下仓窖是两京地区主要的储粮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简易、经济、高效、集约土地等特性,并能有效保障巨量粮食久贮的安全。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系统周密、管理严格,***取了多种科学方法来确保粮食的运输和储存,并且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隋唐粮仓为何千年不腐?
隋唐粮仓之所以千年不腐,是因为它们***用了密封性强的储粮技术,这种技术利用了干燥、低温、缺氧等条件,有效地抑制了粮食的***和变质。
此外,隋唐时期的建筑技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粮仓的建筑材料和结构都有利于保持干燥和隔绝空气,从而延长了粮食的储存时间。
是什么让这么多人相信隋朝有三十年吃不完的粮食?
先说结论
无论是隋朝的税粮总量,还是粮食保存技术,都是不可能的。古人官员说到数学的时候,都很不严谨,像百万大军、百丈大船等,现代人用史书的材料举例的时候,一定注意常识与逻辑,否则就会出现巨大的错误。
对隋朝的财政和粮食有兴趣,可以去关注我的头条号,里面的文章《听说隋朝很富?大数据推算隋朝的财政收入,一览开皇之治》专门分析了隋朝的粮食储备。
隋朝的税制是“租调役”:租,每户交3石粟;调,向国家交绢2丈、绵3两,或者布2.5丈、麻3斤;役,为国家服役20天。到了唐朝,役可以用钱、绢、布抵,叫做庸。
义仓也是一种粮税:开皇15年(595年),隋文帝下令百姓必须按户口等级将粮食交到义仓:“上户1石、中户7斗、下户4斗。”
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制度、经济、人口都有极强的相似性,地方特产也类似,因此推算出隋朝大业5年(609年)的891万户,大约401万户交纳绢帛、490万户交纳麻布,具体如下:
隋朝粮税接近3300万石。根据隋朝的“租调”和“课丁”数据,可以算出隋朝***最大的两笔税收为:1)粮食32***万石,其中税粮2673万石,义仓624万石;
大业5年的税粮为3300万石,***定从583年至605年之间,平均税粮为3000万石,其中太仓和常平仓2400万石,义仓600万石。隋朝是府兵制,粮食消耗主要来自官员、王公贵族和中央禁军,***定每年500万石。因此,隋朝每年可以存粮2500万石,22年时间,隋朝可以存粮5.5亿石。
杨广粉们最喜欢拿出来扬隋贬唐的事了,脑子正常的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但没办法,谁让他们×××××呢。
之前还有杨广粉跟我说:现代人办不到不代表古代人办不到,你小看老祖宗的智慧了。那我就奇怪了,古代人都没写的事怎么从现代地摊文学里写出来就成古人做的了?
一缕清风沁人心,抚于案上闲自适!大家好,我是清风抚案!如果喜欢清风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并点点赞哦!
其实这当中有点误会,首先古人的叙事总是喜欢夸大其辞。例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曾号称有八十万大军,就算加上后勤保障人员,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兵力。曹操当时占据的北方总共才有300多万的人口,如果减去50%的妇女,再减去50%的老幼病残,实际能够当兵打仗的人大约只有70~80万,这70~80万不可能全部去当兵,也不可能全部派到赤壁去,所以说曹操能有35万左右的军队就是极限了。而且,大多数人是说吃了六十年,而非三十年。
之所以人们会相信隋朝有六十年吃不完的粮食,无非是上世纪出土了含嘉仓遗址,里面有五十万石的半碳化粮食!很多人以此为依据来证明隋朝粮食充足!其实含嘉仓粮食是唐朝的,有学者考证。还不信?
而且,还有史据。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这句话的意思并没有提到唐朝吃隋朝时期粮食的问题,只是说了一个时间长度而已。
我们可以看看粮食能储存多少年
长江以南地区稻谷2年,小麦3年,玉米2年,大豆2年;长江以北地区稻谷3年、小麦4年、玉米3年、大豆2年;食用植物油(四级)均为2年。有人说隋朝存储技术有黑科技,那就来看看。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于令(新唐书、唐六典都有记载)。吃不了五六十年,五六十年那不成了“毒大米”了?
由此可得,隋朝有三十年吃不完的粮食只不过是人们误读而已!
以上就是清风的看法,有意见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发言!
隋朝给唐朝留下了什么?
一,自从五胡乱华开始,中原就进入了长达近300年的割据状态,战火不断,民不聊生,隋文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乱,建立了大隋皇朝。这个功绩甚至可以与秦始皇相提并论。
二,隋朝建立了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国家。隋朝前身是北周,北周前身是西魏,西魏其实是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的,后来东魏改叫北齐,西魏改叫北周。这些朝代都是少数民族政权,隋朝统一中国,很好地处理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基本上自隋朝以后的一百年间,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没有过大的战争。
三,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作为当时唯一的一条南北大动脉,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之间的交流,为以后唐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四,就是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公平,在科举制度之前,中国基本上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再往前就是士族、门阀推荐,科举制度横空出世,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这对于发掘人才,缓和阶级矛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消息自然是***的,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粮食是不可能储存五十年之久的,所以这个消息一定是***的,但是两个相邻的朝代唐朝还真的吃到过隋朝的粮食,中间还是有一些小故事。
隋朝年间的确是有很多存粮的,隋文帝年间百姓休养生息,国库丰盈,所以充实了很多粮仓,著名的粮仓有永丰、洛口、黎阳等。但是由于隋炀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劳民伤财,几大粮仓的存粮其实早已没有隋朝初年那样充实,只有永丰等几个粮仓坚挺着。
然而即使民怨沸腾隋炀帝也坚持不肯开仓放粮。因此隋末各路英豪纷纷起义,有一定争夺粮食的目的,得粮食者得天下。随后李渊起义也有一定争夺粮食的目的,当然这只能说是一个安定军心,更好征战的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
但是唐朝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隋朝恩惠。李渊起兵之后,曾在河东一带遭遇过饥荒,导致大军滞留在河东数月之久,一直没有起色,焦头烂额之际,华阴县令李孝常带领永丰粮仓归顺李渊,对此李渊十分兴奋,解决大军燃眉之急,凭借充足的粮草李渊一路势如破竹最终问鼎中原建立大唐丰功伟业。
至于之后唐朝有没有受到过隋朝遗粮的照顾,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根据唐朝初年各地饥荒程度来看,隋朝余粮发挥的作用应该并不大。毕竟隋朝末年征战实在太过频繁,粮食几经消耗早已所剩无几,唐朝人吃不到也是正常现象罢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的隋朝剩下的粮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的隋朝剩下的粮食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