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建立到鼎盛,再到衰亡的过程及重大事件?
建立时间:公元618年。转折点: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灭亡时间:公元907年。亡灭***:朱温杀了唐哀帝,自立为帝,建立后梁,五代十国的开端。
1,隋朝留下的先进制度经过唐朝的完善,促进了唐朝的社会发展。
2,民心的稳定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促进了唐朝的经济发展。
3,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唐朝的军事发展。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开创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治世局面,为盛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05年,神龙革命之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万邦来朝的***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渐振。
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案(含答案)?
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可以说是重创,导致鼎盛的大唐王朝迅速衰落并分崩离析。
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残酷的战争严重破坏了***盛世及唐前期积累下的物质基础。
2,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生产能力下降。
唐朝官方掌握的人口锐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大量人口为了逃避封建官府的徭役赋税,纷纷投靠地方地主或者归入僧籍。
唐朝原有的财政赋税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
汉唐明清都有大内乱,为何只有“安史之乱”的唐朝不行了?
感谢提问。
“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败是因为“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但是“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沦为军阀割据的状态,唐朝的中央朝廷无力控制局面,因此唐朝逐渐衰败。
汉景帝时,景帝***用晁错的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削藩动了各诸侯王的利益,于是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叛乱。
汉景帝无奈之下只得挥泪斩晁错,然而诸侯王的叛乱并没有终止。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将,率领大军平叛,历时三月,叛乱被平定。
七国之乱后,除了楚国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汉朝虽经大乱,但是却也趁势收取了各个诸侯国的地盘,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并就此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对朝廷来说是有利的。因此汉朝在七国之乱之后并没有衰弱,反而是越显繁荣。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天性仁慈,自幼受到了悉心教导。然而朱标在巡抚陕西后一病不起,次年病逝。
朱标死后,朱元璋又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希望朱允炆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然而这一切使得各诸侯王尤其是燕王朱棣的不满。
朱元璋死后不久,朱允炆在大臣的建议下开始削藩,朱棣便以此为理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靖难”。这场内乱最后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而朱棣在胜利后继续削藩,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明朝中央朝廷的权利更为强大,因此明朝也没有走下坡路。
清朝康熙初年,康熙亲政后着手削藩,平西王吴三桂等人不愿坐以待毙,于是便起兵造反。康熙果断命人平叛。
三藩声势最浩大之时,与清廷平分江山,然而吴三桂的两个队友绝对是猪队友无疑,没有帮上吴三桂一点忙,使得三藩被清廷一一击破。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危机,持续时间最长,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范围最广广,波及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伤亡最大,大约30多万人死亡,所以造成的损失特别严重,常年的征伐造成田地荒芜,经济贸易破坏严重,粮食短缺,劳动力不足,同时,唐政权也实际上被藩镇割据取代,中央***已名存实亡,***经济缺少了***统一的前提条件,是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地方军阀连年征战争夺地盘,民不聊生,缺少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即稳定的政治环境。其他的几个朝代比起安史之乱,就好了很多,他们都很快恢复了国家稳定,也很快迎来了经济的再次复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