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昭仪和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李昭仪和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昭宗为什么会被军阀们抢来抢去?
谢邀请。不管怎么说,论作为,唐昭宗总要比汉献帝稍强一些,还做了一些抗争。
唐朝末期势颓,朝廷宦官的势力很大,就连唐昭宗当皇帝,都是宦官杨复恭的功劳。外部则藩镇割据,军阀林立,皇权十分有限。
当时黄巢起义已经被剿灭,但却产生了一批朱温、李克用之类的军阀。古代军人都是有野心的,国弱自然就欺主。
昭宗继位,自然就跟宦官杨复恭产生了矛盾,杨的势力很大,很多干儿子都是藩镇节度使,他就想让昭宗当傀儡,这是昭宗不能接受的。于是昭宗和杨复恭的战斗开始了,一开始是暗斗,后来变成了武装对抗。
最后还是昭宗取得了胜利,当然借助的也是藩镇的力量,杨复恭被杀。
昭宗看到了振兴唐朝的一点曙光。
但是当时的藩镇势力太大,已经严重影响国家权利的运行。节度使制度是玄宗搞的,是募兵制,节度使即是军队首领,又是地方长官。时间久了,国势又弱,这些人不割据才是怪事!
由此可以看出,唐王朝的政治军事制度是有缺陷的,所以宋朝打压军人就可以理解了。
于是,昭宗就建立了一只十万人的禁军,欲讨平这些藩镇。
首先讨伐西川,但几年的征战,换来的却是西川的独立,讨伐西川的将领王建不是割据,而是在西川独立了。
汉献帝、唐昭宗,虽然都是末代皇帝,但唐昭宗比汉献帝强很多,在位十几年,为了唐朝江山尽了较大的努力而无奈,最后死的也很壮烈!汉献帝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点抗争能力没有,但能保全自己善终!
黄巢起义打破了藩镇之间的平衡制约关系,个别藩镇迅速崛起,其余藩镇则被兼并。而唐昭宗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了大唐最后一位曾有过实权的皇帝,他的儿子唐哀帝虽然是真正的***末帝,但实际上并不曾有丁点的皇权。藩镇割据势力在壮大自己的同时,开始干预朝政,想方设法挟天子以令诸侯,唐昭宗成了他们争抢的对象,天子威严荡然无存。
唐昭宗继位之初也曾雄心勃勃,想要于一堆烂泥中力挽狂澜,只是力有不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宦官专政现象,但在接下来的解决藩镇问题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我们知道,藩镇问题开始于安史之乱后,最初的藩镇割据比较少,最耀眼的就是河朔三镇,河朔三镇起来之后,朝廷开始在帝国各地设置大量的藩镇,形成了平衡制约的关系,这种平衡虽然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但是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的国祚。
但黄巢起义将这种平衡打破,河朔三镇衰落,而个别藩镇强势崛起,唐昭宗招募禁军,开始打压藩镇,但是在接连两次对藩镇的作战中,唐昭宗都败下阵来。第一次是对西川节度使陈敬暄的作战。陈敬暄是田令孜的弟弟,当初,田令孜和唐僖宗闹翻后就投奔了四川,西川开始割据,而田令孜的养子王建和陈敬暄争权,数次相攻伐。后来王建上书唐昭宗另外委派西川节度使,并表示自己会为唐昭宗效力。于是唐昭宗委派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
伐西川之战完全是唐昭宗为他人作嫁衣裳,因为王建在打下四川的大部分地盘之后拒绝回京,并且切断了和唐王朝的联系,并在后来建立了前蜀政权。
唐昭宗伐西川的同时,还在朱温、李匡威、赫连铎等人的要求下攻打李克用,唐昭宗任命张浚为行营都招讨,联合朱温、李匡威和赫连铎攻打河东,但是这一仗同样失败了。李克用上表言辞傲慢的指责唐昭宗,而唐昭宗却只能低头认错。
这两次针对藩镇的战役,不仅没有取得胜利,使禁军损失了大部分的兵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天子的威仪,节度使们也见识到了唐昭宗的实力,于是更加不再把唐昭宗放在眼中,反而开始纷纷为自己谋划,甚至试图干涉朝政。尤其是离长安最近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试图干涉朝政,遭到朝臣的反对后,上书羞辱唐昭宗,唐昭宗命宰相杜让能出兵攻打李茂贞,结果李茂贞攻进了长安,唐昭宗不得不外放杜让能并将其赐死来讨好李茂贞。这一下子天子的威严更是荡然无存。
两年后,李茂贞再次干涉朝政,并兵临长安,唐昭宗吓得想跑到河东去寻找李克用的庇护,只是很不幸的,在半路上被李茂贞的盟友韩建软禁到了华州,并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年。三年的时间里,天下大势再次反正改变,朱温攻占了洛阳,成为大部分藩镇的威胁,李克用、李茂贞和韩建被迫团结起来,将唐昭宗放回了长安。
回到长安的唐昭宗也并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不久,宦官发动政变,囚禁了唐昭宗,逼其退位为太上皇,宰相崔胤和前左仆射张浚求助于朱温,让朱温得以勤王成功,帮助唐昭宗复位。宰相们想借朱温的手除掉干政的宦官,而宦官们和李茂贞勾结,让李茂贞派兵保护长安,在朱温派兵攻打宦官的时候,宦官将唐昭宗挟持到了凤翔,被李茂贞软禁起来。朱温围攻凤翔一年之久终于逼着李茂贞放了唐昭宗。
自此,唐昭宗彻底落在了朱温手中,朱温下令诛杀宦官,将唐昭宗身边全部换成自己的人,并在第二年逼着唐昭宗迁都洛阳,唐昭宗彻底成了一个傀儡皇帝,并很快被朱温除掉,三年后,朱温灭掉了***,建立了后梁。
感谢邀请。
先说唐昭宗其人,作为唐朝的末代皇帝,他同样有着自己的苦衷,积重难返的朝政,军阀逐渐做大,已经不是他所能扭转乾坤的,不过他在位的十六年,还是有所贡献的,打击宦官,成绩显著。想削弱藩镇割据,却无足够的兵力支撑他的构想,既然削不掉,他就选择了制衡,最后因为在制衡的手段上运用有偏差,导致功亏一篑,丢了李唐江山。
他被军阀抢来抢去,同汉献帝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拿他皇帝的名号,用起来比自己顺手多了,毕竟李唐江山的影响力还在,不管是文武大臣,还是市井百姓,对李唐的臣服已经根深蒂固,换朝代容易,民心难得,既然不是一朝一夕的时期,那就跟三国的曹操学学,抢个皇帝在手,供起来就是了。唐昭宗同汉献帝都是想光大自己的江山,奈何已经非他们所能控制,最好的状态无非就是迟个几年被灭国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昭仪和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昭仪和唐朝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