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内阁真实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明朝内阁真实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内阁制是真实的吗?
通常认为,内阁制度建立在明朝永乐元年,也就是明成祖即位后,其特选派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七人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这就是所谓内阁的由来。
说到这里,笔者倒是要小小的提一下,这里的金幼孜正是笔者的先祖,江西新干人(今峡江县),其与杨荣、胡广等人一样,都是建文二年的同科进士,而且都是庐陵人(即吉安)。
当然,明朝的内阁和目前西方政治制度里的内阁是两码事,而且明朝初期的内阁与明朝中后期的内阁差别也很大,至于清朝内阁,和明朝内阁从本质上说完全是两回事。
这里先把内阁设立的历史脉络及其背后逻辑捋一捋。自从中国传统的皇权制度确立后,在皇帝之下设立宰相,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副手,协助皇帝理政的。
明朝内阁多少人,前后人数有什么变化?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明代内阁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职?
类似现在的总理,除皇帝以外,内阁大臣就是权利最大的机构了,一般设有四名成员,居首的称为首辅,皇帝过了就算首辅大臣了。比较出名的首辅大臣有夏言,徐介,杨庭和,张居正,明朝建国时,朱元璋禁止设立丞相制度,担心权利被拿走,像唐代的李渊就是丞相权利过大取的皇权。没有丞相,那么皇帝就会很辛苦,重八兄弟非常刻苦什么活都能抗,可是到了他的子孙手里就不行了,感觉皇帝这个工作就不是人干的事
明朝的内阁成员中有没中过进士的吗?
纵观明朝一朝300年间,内阁在行使宰相职权的同时,内阁的首辅更成文文官集团的首领。
内阁阁臣【宰相】都是庶吉士出身,记住 都是庶吉士, 明朝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内阁的成员首先前提必须是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在考试中获得前几名,然后被授予庶吉士,入职翰林院或者国子监、都察院等,而翰林院国子监的庶吉士更是被称为“宰相培训班‘ 成文一名庶吉士在 那个时代是非常有前途的,庶吉士是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而你说的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入阁的,明确的告诉你,根本就没有。但是没有通过科举制度就能当官的确有, 主要是来至皇亲国戚,以及恩荫明代内阁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职?
天下大权一分为三,总有议政权,朱批权和实施权。
一般皇帝手握最终决定权,也就是朱批权。而丞相则担下议政和实施权,实打实一个大管家式的打工仔。
可是明初,朱元璋借用胡惟庸的脑袋一举废除了丞相制,集权于一身,一时间皇权风光无两。
朱元璋
没有丞相,那就意味着皇帝都事事亲为,但是偏生朱元就是个工作狂人,因此他废除丞相后也觉得没啥。
可是等朱元璋日渐见老后,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仿宋制设置了一些殿阁大学士。而初期这些阁老都是兼任也没有实权,仅做朱元璋咨询政务所用。
可是朱元璋是狂人,他的子孙并不都是工作狂人。
第三任皇帝朱棣,天天忙着打仗根本无心总揽政务,于是朱棣只拿捏住了朱批权,把议***和实施权下放。
内阁正式成立。
但是这只是早期的内阁,皇帝设置得很好,你提意见我批准,放下去给六部实行,天下大同指日可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内阁真实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内阁真实历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