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被修改的历史,明朝被修改的历史***

kodinid 5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被修改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被修改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两祖为什么改庙号?
  2. 明代为什么要废除行省制?

明朝两祖为什么改庙号

而明朝的两个祖就十分都有有意思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庙号来源无可争议,人家是开国之君所以用上这个称号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但是明成祖朱棣就不一般了。

他发动了靖难之役获得了皇位,甚至被一些人唾骂为乱臣贼子,但是朱棣在文治武功方面确实做得也蛮不错的,特别是在迁都北京之后,驱除蒙元势力,为大明江山的稳固做下了很大的贡献

明朝被修改的历史,明朝被修改的历史事件-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一开始朱棣的庙号被上为了“明太宗”,但是时间来到嘉靖朝之后,因为嘉靖的帝位来自其堂哥,而且其父亲并不是皇帝,为了在太庙中可以自己父亲腾出一个位子来,所以才将明太宗改为了明成祖这样就给全天下之人没有了什么口实,足见明成祖的庙号若没有当年嘉靖皇帝带来的小插曲如今依旧还是明太宗了,原因真是不简单啊。

祖宗,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历代帝王的庙号裡,开国者为祖,后继者为宗。对于历代皇帝而言,祖宗更是代表政治正确和政权的合法性。这个特性随着朝代推进,越发明显,自宋起,历代皇帝都会帮前一任皇帝编训谕集传世以为制。宋朝的士大夫,就言必称祖宗之法,王安石曾因说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而饱受天下士大夫的攻击。明清更是如此,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和清朝皇帝的祖制,都成了后世皇帝和大臣行为的准则及依据。但就是如此尊崇祖宗的背景下,明朝居然神奇地出现两个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明太祖并没有改庙号,明太宗朱棣在嘉靖皇帝继位后,被改为明成祖。因为太庙牌位只有九个,嘉靖想把自己父亲抬进太庙,就得把朱棣移出去,由于朱棣功绩伟大,诸多大臣反对,嘉靖把朱棣庙号改成明成祖,于是明仁宗牌位被移出去,嘉靖把生父抬进太庙,加封皇帝,称明睿宗

明朝被修改的历史,明朝被修改的历史事件-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代为什么要废除行省制?

为加强君***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和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①承宣布政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④都指挥使司

明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即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1人,负责司法之事;都指挥使掌军事防务。三司权责分明,互相牵制,互不统属,各自对皇帝负责。

明朝被修改的历史,明朝被修改的历史事件-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行省制度在明朝是被消弱,没有废除。

明朝用知府、知州把省份分开,再用巡抚来管理这些知府与知州,巡按、按察使等人代天子巡视监督这些州府、巡抚。 明朝等于把行省分割开来管辖,然后用一个人把这分开的州府约束,不像前朝那样一个省就是个整体。

明朝废除的行省制度是为了集权于皇帝,相权遭到削弱,皇权就会得到加强,可以说是一种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

明太祖为了防止相权太重而有篡位夺权的危险,便在洪武十三年

(1380年),对左丞相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诛杀后,干脆乘机废除宰相制度。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便从此永远消失了!宰相原有的权力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来分担;而这六部尚书则由君主直接管辖指挥,所以君主的权力便大大增加了。

因为行中书省权力太大,这和在中央改动中书省丞相制是一致的,于是将其职权一分为三,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合称都、布、按三司,遇大事由三司会商。

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布政使司的职掌虽与元行省有差异,但作为行政区划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习惯上仍称布政使司为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被修改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被修改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布政使 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