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对比唐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对比唐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新唐书对袁天罡的记载?
《新唐书》是中国唐代官修的一部历史著作,关于袁天罡的记载主要出现在《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列传宰相上》中。袁天罡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占星术士,他在历书编纂、日食预测等方面有重要贡献。《新唐书》对袁天罡的记载较为简练,主要介绍了他在官员任职、天文学研究等方面的事迹。
为什么要重修唐书?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重修《唐书》呼声越来越高,动因大概有二:
一是为了取法唐朝,学习统治经验。北宋中期暴露出来各种“积贫积弱”的社会问题,让有识之士觉得回头从大唐“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英”中寻求解决方案是一条捷径。
二是历数旧书之差,觉得旧书气质上“衰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文笔上“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不明,事实零落”,另修唐史乃是“克备一家之史, 以为万代之传”天降大任。
这是台面上的说辞,实际上,早在仁宗朝之前,宋太祖黄袍加身后,修“前史”以正视听一事就偶有提及,碍于人才短缺,迟迟搁置。而以欧阳修为首推动的此阶段古文运动取得了成功,加速挑战着晚唐五代重视骈文的文风,以“文道合一”、经世致用为己任的北宋文人对于改写骈体文大行其道的《旧唐书》,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首议者为宰相贾昌朝,庆历四年(1044)向宋仁宗提议,次年开局修撰,17年间,如宋祁等人前赴后继,欧阳修审阅定稿,宰相曾公亮领衔进奏,宣告书成。在欧阳修代曾公亮所作的《进新唐书表》中,以总结汇报形式回顾了修新书的前因后果,其中“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一句,后世多划重点,被认为是制《新唐书》的最高纲领,也是其相较于《旧唐书》最大的区别。
《新唐书》何时编写的?
《新唐书》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书完成,由曾公亮进呈。《新唐书》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辑编入。
唐代一丈多少米?
唐朝的度量衡分为大小两种。大尺一尺为小尺的一尺二寸。一丈等于十尺。因此,小尺一丈等于300厘米,大尺一丈等于360厘米。
《旧唐书·食货上》:“凡权衡度量之制: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又山东诸州,以一尺二寸为大尺,人间行用之。”
《唐六典·尚书户部》:“凡度以北方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
一丈=300厘米=3米
各朝代各有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丈”是长度计量单位,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偏差,各不相同。1丈=10尺,在周朝,一尺为15厘米,一丈就是150厘米,故称男人为丈夫。在唐代的长度单位里,有两种说法,大尺=1.2小尺,所以,一丈也有两种说法,大尺一丈是3.6米,小尺一丈是3.06米。到我国解放后,统一定一丈为3.33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对比唐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对比唐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