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平均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平均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两宋之交的气候如何?
两宋时期为公元960—1279年,两宋前期和中期(公元1200年前)为全球次气候适宜期(800~1200) 。该时期为近2000年最温暖的时期。西北欧风暴减少,暖而干,墨西哥热而湿,尼罗河由于热带多雨而流量大增,落基山南部的雪线比现代约高366米,北极流冰的边界远比现代偏北。大约在公元900年,爱斯基摩人在极地定居。
两宋末期(公元1200年后)进入中世纪寒冷期(1200~1450)。西北欧冷而湿,出现严酷的寒冬,里海水面上升32米,美洲冷而干,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值,尼罗河洪水水位低于平均值。?中世纪温暖期(1450~1550)。出现世界性的海平面升高,赤道雨量丰富。
中国本国气候记录则显示公元1200年前后的南宋进入了气候寒冷期。该时期是中国最冷时期之一(另一个是明朝末期),凛冽寒冬屡现,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多次封冻,热带地区冰雪频繁,江南柑橘和福建荔枝历遭冻毁,年平均气温比现今约低 1℃多。
考中明朝的进士难度究竟如何?
谢谢邀请!
因为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评价明代进士考中的难度不知如何表达才算准确。仅从中式率而言,明代进士的考中难度不能说特别高。由于会试中式后基本上不会黜退,参加殿试后就赐予出身,所以只讨论会试中式率即可。
会试中式率的计算方法需要区分为两种:
一种是单科中式率,也就是单一科年的中式率,大约12取1【科年上有波动,这里是平均值】。比如成化二十三年会试考生近4000人,录取350名,中式率约12比1。
另一种是人头中式率,也就是举人总数对应考中人数的比率。明代举人总数10万余人,进士2.5万不到,约4取1。
所以从人头中式率而言,举人考中会试的机会是非常大的【有些地区达到3取1,如南畿】。但明代会试中,乡、会试联捷的人比较少,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更多的人需要重复参加会试才能考中,这就是单科中式率偏低的原因。
但整体上来看,10取1或12取1的竞争难度都不应说很高。所以,当考生考中举人后,进一步考中进士的难度不能说很大。
最难考的还是乡试。乡试中式率约为30人取一人。同样,乡试考试中,也有许多人是反复参加才考中的【考中举人后,就具备参加会试的资格,反复考试也没有关系。但未考中举人前,考生要想参加乡试,需要先通过提学官的资格遴选考试,考不中乡试的,下次仍要参加这种遴选,所以一个反复参加乡试的考生,意味着他也反复参加了这种资格考试(通称“科试”)】。
关键的问题是:在反复参加科试、乡试和会试的背后,是考生的家庭需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这才是真正的困难所在。所以对普通人家而言,科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进士的难考,在这一点上的表现是比较突出的。
最后附一张表,自己去判断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平均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平均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