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中的魏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中的魏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为有没有魏王?为什么?
明代没有魏王。明代的国家制度是皇帝为最高统治者,没有设立其他王位。明代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地位,其他贵族只能担任地方官职,没有独立的王国。这是为了确保皇帝的统治权威和国家的统一,避免出现分裂和削弱中央集权的情况。因此,在明代没有设立魏王或其他王位。
明朝没有封魏王,只有封魏国公
魏国公徐达,死后追为中山王,“魏国”在明朝是公国,封予“魏国公”徐达一家世袭,魏字也没有用来被封王。
徐达(徐魏公,公元1332年-公元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魏姓的由来?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时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终发展为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后被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魏,已有4000年历史。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关于魏姓的起源,据史书记载,主要有姬姓魏氏和芈姓魏氏两个来源。
姬姓魏氏是黄帝的姬姓嫡裔。周武王灭商后,封毕公高于毕。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被封于魏地,建立了一个姬姓魏国。传至十二世孙魏斯时,他自立为诸侯,是为魏文侯。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使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来,魏被秦始皇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芈姓魏氏起源于战国时秦国大臣穰侯魏冉,魏冉是芈姓之后裔,初为将军,后长期任秦相。五国合纵破齐国后,加封陶邑,其后代即为芈姓魏氏。
答:魏氏宗族
出自姬姓的姓氏宗族
分布于河北巨鹿郡,山东任城郡。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浙江省境。
基本信息
中文名魏氏宗族起源地出自姬姓姓氏名人魏无忌
历史来源
魏氏来源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魏氏来源二: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源流一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时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终发展为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后被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魏,已有4000年历史。
源流二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
源流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中的魏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中的魏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