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明朝的历史,宋朝和明朝的历史渊源

kodinid 4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宋朝和明朝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隋朝到明朝的先后顺序
  2. 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起止时间?
  3. 宋朝到明朝,清朝土地制度演变?
  4. 为什么同样是皇帝亲征,宋朝和明朝结局不一样?你怎么看?

隋朝到明朝的先后顺序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分裂的南北朝建立了隋朝,中国重又统一。遗憾的是,隋朝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此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最为强盛的,尤其唐太宗贞观之治国家繁荣,人民安居落业,科学技术进步,文化发展唐诗流传千古。

宋朝和明朝的历史,宋朝和明朝的历史渊源-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灭亡之后是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包括梁唐晋汉周。然后是北宋,再后来是南宋,之后是元朝,此时中国版图最大,元朝灭亡之后是明朝。

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起止时间

宋元明清朝代的起止时间为:

1、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宋朝和明朝的历史,宋朝和明朝的历史渊源-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3、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4、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宋朝和明朝的历史,宋朝和明朝的历史渊源-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朝到明朝,清朝土地制度演变

土地制度演变:

1)宋元时期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宋朝初期,宋太祖一改过去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推行比较自由的土地买卖和民间借贷政策,导致地主豪强不断兼并土地。随后实施的王安石变法也只是暂时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另一方面,“两税法”在实施中推行的“唯以资产为宗”“认田不认人”等做法,使得国家放松了对农民人身的控制,有利于佃农身份的合法化,中国历史上租佃制的普遍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租佃制的普遍化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明清时期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明朝建立后,开国皇帝朱元璋把土地管理和基层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推行了“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黄册”即户口册,“鱼鳞册”即土地册,如果不考虑其间具体技术方法的变化,这两种册籍一直沿用至清代民国。里甲制度是一种基层组织形式,每个里甲实际上是一个有很强集体认同感的基层组织或合作社区,承担着赋役催征、社会教化、基层治理、行政管理等公共职能。这三大制度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构成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以及基层社会治理高度结合的有效机制,能够实现多重目标。

为什么同样是皇帝亲征,宋朝和明朝结局不一样?你怎么看?

古代帝王御驾亲征,大多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帝王为了炫耀武力,建功立威,多是占军事优势时候;一种是强敌来犯,提振士气,此时往往处于弱势。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开国皇帝,比如赵匡胤、朱元璋这样身经百战的一代雄主,在面临战事时自然胸有成竹,但那些继承皇位的皇帝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虽然可能受过军事教育,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一到真刀真枪的战时基本要依赖于当时的领军将领,这些人的军事能力往往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

宋真宗赵恒

公元1004年,辽国太后亲自领兵南下,一路进犯,最终陈兵于澶州城外(今河南省濮阳市)。

此番辽军的入侵来势汹汹,一时朝中人心惶惶,很多大臣认为国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已经受到严重威胁,主张向南方迁都,重新集结军队再反击辽国,但是宰相寇准却坚决反对迁都,而是极力主张宋真宗应该御驾亲征,鼓舞前线士气。

宋真宗经过前思后想,决定御驾亲征,北上督战。

事实证明寇准的建议是正确的,当镇守澶州的宋军看见他们的皇帝宋真宗来到了澶州时,士气大振。加上当时宋军的将领乃是赫赫有名的杨家军,战事在宋真宗的鼓励下逐渐向着宋军有利的方向发展,最后终于反败为胜,还击杀了辽国很厉害的大将萧挞凛,令辽国元气大伤。

宋朝和明朝最后的结局都和皇帝御驾亲征没有什么关系。宋明两朝皇帝御驾亲征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宋朝御驾亲征的皇帝里最出名的有宋太祖和宋真宗。当然,在历史上御驾亲征的宋真宗可远比宋太祖出名。虽然,宋真宗御驾亲征是被迫的,泰山封禅倒是很积极。

明朝御驾亲征的皇帝最著名的是永乐大帝,五次北伐奠定了永乐王朝武功建树。有光彩照人的一面,自然便有被后人诟病的一面明英宗朱祁镇也以土木堡之耻为后人耻笑。

宋明两朝初期的思想影响后世

宋明两朝皇帝的思想从根本是影响了两朝对其他敌对势力的做法和应对。宋朝的主要敌人是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其次才是内部的战乱。明朝主要是内部战乱,撼动明朝国本的战乱主要发生在明后期,但后金直到皇太极继承汗位建清改革后才有了撼动明朝的实力。

宋朝对待外敌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不过重文的思想在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前未篡位时的后周就已经出现萌芽。重文轻武的思想一直从宋朝建立延续到宋朝灭亡,期间并非没有帝王能吏想改变这种现状,但宋朝当时的国情让其无暇更没有这个决心彻底改变。

宋真宗赵恒虽然在泰山封禅上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后世讥笑。但说到御驾亲征宋真宗真没有这个想法,但他还是这样做了,只不过是赶鸭子上架被寇凖逼上城楼。宋真宗引以为傲的《澶渊之盟》也让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宋明两朝覆灭的根本原因不同

宋朝,作为唐宋元明清里唯一一个没有完成大一统的正统王朝,一直以国力繁荣昌盛为话题来遮掩武力的疲敝。但宋朝的繁荣仅限于城镇的繁荣,毕竟宋朝自建国到灭亡农民起义没有间断过实在说不过去。北宋时期宋朝皇帝还尚存一丝骨气,自徽钦二宗五国城牵羊后这种骨气便荡然无存,宋朝皇帝也知道单靠自己无法覆灭金朝一雪前耻,这种依赖外部势力的做法让宋朝[_a***_]阶级在亡国之际都没有想到宋朝的病根应该怎么治愈。所以,宋朝的结局完全是咎由自取。

明朝内部农民起义数量也很多,但除了明末的那些“天下竞相亡秦”似的农民起义其余都没有撼动明朝国本的实力。明初武力立国的思想一直在影响明朝的所有皇帝,明英宗便是其中的代表,遗憾的是明英宗不知道自己斤两,当然,一心建功立业的态度还是值得表扬的,总体来看明英宗不是一无是处,《明史》中对明英宗的盖棺定论还是用词极美的。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明史》

明朝的“天子被狩”和“俺答封贡”都是明朝的奇耻大辱,自朱棣死后明朝再也没有一个能驱兵千里北踏蛮夷的帝王,唯独出现一个有个性又有追求的明武宗朱厚照也被明世宗“赞扬”的一无是处。

结语

明朝和宋朝灭亡结局的共同点就是很多祸端在前期就可避免,宋朝重文轻武前期可以避免,明朝圈养藩王为祸天下的现象前期也可以避免。巧合的是这两者两朝的政策都是可以互补的,但明朝的结局受天灾、内乱,辽东之祸影响最巨,总体来看亡的也不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和明朝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和明朝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宋朝 宋真宗